广泛凝聚统战力量
推动“万企兴万村”提质增效
绵阳市委常委、统战部部长李南希
近年来,绵阳市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万企兴万村”行动重要指示精神,坚决落实党中央、省委决策部署,立足市域农业农村发展实际,着眼民营企业特色优势,强化担当、主动作为,促进城乡融合发展,助推乡村全面振兴。截至目前,引导204家产业化龙头企业参与“万企兴万村”行动,累计投入兴村产业资金49.68亿元、实施兴村项目145个。
提高政治站位,“知责担责”强化行动自觉。实施“万企兴万村”行动是中央统战部、全国工商联助力乡村振兴战略的一项重大举措。习近平总书记多次作出重要指示,给予高度评价和肯定。一是充分认识重要意义。绵阳市深入学习领会习近平总书记重要指示精神,深刻领会开展“万企兴万村”行动是立足我国农业农村发展实际、着眼民营企业特色优势作出的重要决策,是乡村振兴战略的组成部分,是构建新发展格局的推动力量,是促进“两个健康”的重要抓手,不断增强做好工作的思想自觉、政治自觉、行动自觉。二是全面凝聚思想共识。切实提高政治站位,把思想和行动统一到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三农”工作的系列重要论述上来,统一到加快建设现代化国家、实现共同富裕的政治高度上来,统一到党中央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决策部署上来,深刻领悟“两个确立”的决定性意义,坚决做到“两个维护”,进一步组织好、实施好“万企兴万村”行动。三是切实扛牢政治责任。坚持胸怀“两个大局”,践行家国情怀,支持好、服务好“万企兴万村”行动,把民营企业当作自己人,完善协同联动机制,合力推动“万企兴万村”行动走深走实,在落实城乡融合发展决策部署中纵深推进民族地区加快发展,以实际行动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来川视察重要指示精神。
聚焦重点难点,“打通梗阻”实现精准帮扶。推进“万企兴万村”行动和协同促进民族地区加快发展,点多面广,绵阳市坚持先易后难、突出重点、锚定难点,通过结对共建和精准帮扶,发挥示范带动效应,重点解决三个问题。一是民营企业“沉得下”。参与结对共建的企业和商协会紧扣当地区位特点、资源优势,以产业帮扶、就业帮扶、消费帮扶为重点,聚焦特色产品培育、商贸流通和促进就业等方面,深入开展多领域、全链条合作。二是结对乡镇和村“接得好”。参与结对共建的乡镇和村善于抓住民营企业、民营资本和商协会进入的难得契机,加强工作对接,提供优质服务,着力构建企业、村集体经济组织、村民“利益共享、责任共担、发展共赢”的利益联结机制,确保民营企业留得下、干得好。三是工商联“联得起”。形成工商联牵头抓总、市县两级相关部门、乡镇和村通力协作,企业和商会联动的工作格局,真正实现对子结起来、信息通起来、合力聚起来、产业做起来、群众富起来。
依托产业发展,“下足功夫”增强造血功能。产业振兴是乡村振兴的重中之重。绵阳市广大民营企业和商协会围绕产业做好帮扶文章,实现可持续发展。一是在做好“土、特、产”文章上下功夫。结合地域特点和资源禀赋,因地制宜选准产业发展突破口。发挥企业敏锐的市场嗅觉,帮助壮大优势明显、特色鲜明的乡村产业,解决产业特色不“特”、优势不“优”,以及组织化、规模化程度低等问题。发挥企业市场拓展优势,依托绵阳“三推活动”和“绵品出川”等行动,加大对产业、产品的品牌塑造和对外推广,把乡村资源优势、生态优势、文化优势转化为产品优势、产业优势。比如,绵阳市涪城区仅“蔬香绿野”涪城芦笋一个特色产品就实现创收7200余万元,构建了“万企兴万村”“绵阳造”农副产品从产至销的产业链。二是在创新帮扶方式上下功夫。广大小微企业是乡村振兴的主力军,在产业投资、就业创业、联农带农方面更具灵活性和生命力。绵阳市积极引导商协会会员企业和广大民营企业通过“一对一”“多对一”等形式,强化村企对接,各显神通,加大共建力度、带动群众增收、形成带动效应。三是在探索区域谋合作机制上下功夫。围绕共建共振,坚持市场导向为主、公益帮扶为辅,通过创新“基地+农户+定单”“公司+村集体+合作社+农户”“公司+园区+联合体+家庭农场+基地+农户”“文化院落+共享院落+开放院落”“村社+市场主体+基地+银行+农户+保险”等利益联结机制,实现企业、村集体和农户多赢局面,增强产业发展持续性。
坚持协同配合,“三维强化”形成工作合力。“万企兴万村”行动是一项系统工程,绵阳市聚力打破单位和行业壁垒,促进优势互补、形成合力,推动帮扶工作由点及面、提档升级。一是强化协同联动。市县两级“万企兴万村”行动领导小组成员单位,持续完善协作配合机制,强化系统观念、加强服务保障,真正树牢“一盘棋”思想,通过“一体谋划、一体推进、一体落实”,确保行动取得更大成效。二是强化融资保障。金融机构坚持金融资本向实体经济聚焦、金融产品向农业产业倾斜,融资服务向快捷便利转换,帮助参与“万企兴万村”行动的企业和商协会解决融资难题,消除后顾之忧,实现轻装上阵。三是强化政策配套。推动出台民营资本有意愿、进得去、留得下、做得好、退得出的系列配套政策和服务保障体系,抓好系列衔接配套政策的落实,形成“万企兴万村”长远可持续的良好环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