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上偏坡坡地种的药材,大黄、杜仲、白灼,在太阳的映照下长势甚好,猪圈的土猪儿正在槽里抢食吃,遍地的土鸡一会儿飞到树丫上,一会儿啄得到处飞,广袤的胜利大地大营村,处处涌动着产业发展热潮,呈现村级集体经济发展热火朝天的动人场景,汗水浇灌幸福花,百姓脸上乐开花。
开展帮扶工作以来,胜利乡大营村把发展壮大村级集体经济作为推进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的重要举措,通过引能人建家乡,盘活闲置资源,因地制宜发展特色产业,激发村级集体经济发展“内生动力”,促进村级集体经济发展壮大,为乡村振兴奠定坚实的经济基础。
能人带头 激发强村富民动能
到了胜利乡大营村海拔1300米的大山上,会看到土鸡养殖场。因疫情原因回乡创业的养殖户易太军,提着搅拌好的饲料,给鸡子备上“包谷加粗糠的营养餐”。“这是前期购进的一批小鸡,有900只左右。”大营村驻村工作队第一书记陈刚介绍,该村以中药材种植、土鸡养殖、原生态土猪、山羊养殖、黄牛养殖等传统养殖业为主导产业,且逐步走向规模化发展,村级集体经济收入逐年增加。
盘活资源 集体经济富民增效
支部书记刘爽与驻村工作队本着“建强村党组织,推进强村富民,提升治理水平,为民办事服务”的初心,带领村民积极整合村级集体资产,盘活村级集体资源,发展“两耳一菇”的种植,利用村内闲置的土地和资源,引导村民种植银耳2000余袋,村级集体经济有了收入并保持稳定增长。同时引进在外创业人士,利用先让一部分人富起来,再让其他人抱团发展的村级集体经济模式,让个个村民包包鼓起来,村级集体经济不断发展壮大。
火车跑得快,全靠车头带。近年来,胜利乡注重从有创新思维的种养殖大户、在外创业成功人员、科技致富带头人、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创办人等优秀人才中选拔村级集体经济组织负责人,从农村致富能手、退伍军人、返乡农民工能人中选优配强村级组织班子,并定期开展村社干部培训,提升村社干部素质,为乡村振兴注入强劲活力。
因地制宜,各样产业富民增收
时下正是银耳出花茂盛时期,胜利乡大营村的耳棚里热气腾腾,洁白的耳花镶嵌在青杠树上,一排排,一朵朵,煞是好看,村支两委干部正忙着摘花,一派忙碌景象。这一处的耳棚种植菌种600袋,第一次采摘100多斤,看着手上开得艳丽的耳花,驻村工作队陈刚书记笑眯眯的说:为大营村的集体经济能有持续的收入,前段时间吃的苦也值得。
“我们的中药材和两耳一菇产业发展得好的话,不仅把撂荒的山地都利用起来了,还为当地群众提供了就业机会。”大营村支部书记刘爽介绍,该村因大部分青壮劳力外出务工原因,在家的大多数是老年人,劳力缺乏,存在土地闲置、利用效率不高等问题。为了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和助力乡村振兴,驻村工作队及村两委班子决定盘活闲置土地,发展银耳种植,让曾经的荒山变成“金山银山”,预计今年实现村级集体经济较去年增收2万元,带领村民走出了一条明亮的致富路。
(通江县委统战部 供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