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两年来,大邑县统战宗教部门深入研究土地管理法律法规政策,尤其是农村确权颁证中的土地管理具体政策,全力解决宗教活动场所土地证、房产证办理“老大难”问题。四川省深化农村改革推进会召开后,当地统战宗教部门抓住机遇,积极协调国土部门采取“补登记”方式,全面完成了10个宗教场所用地补登记工作,确权办证面积116.2亩,消除了宗教用地矛盾,当地群众和教职人员都非常满意。
查阅文献提供用地依据。一是多方查找《县志》、《乡(镇)志》等历史文献、资料中有关场所的记载,提供历史存在依据;二是由县民宗局和宗教场所所在乡(镇)、村(社区)、社(组)出具说明,形成场所沿革、用地范围、建筑面积等资料,为确权登记提供组织证明材料;三是协调国土部门,查看国土资源卫星拍摄的区域现状历史照片,从中找出场所影像并现场核实,形成宗教活动场所现实存在依据。
现场测量确定用地范围。由宗教活动场所聘请具有资质且在国土部门备案的土地测量中介机构,测绘出场所实际用地的宗地图;协调国土部门对场所用地情况进行地籍调查,并将测绘和地籍调查情况公示,如无异议则进入登记办证程序。
“漏登补登”完善确权颁证。由国土部门按照农村产权制度改革中对农民宅基地“确权颁证”的政策,将宗教场所用地纳入“确权颁证”范围,并提出“补登记”意见,报县政府分管领导批准后,按国有土地划拨用地予以登记颁证。在“补登记”过程中,宗教场所只需支付测量和登记两项费用,亩平300元左右。
化解纷争场所和谐发展。确权颁证后,宗教活动场所与周边群众的边界纷争得到化解,已办证的场所按需求顺利进行了维修和改建,并积极参与养生保健、社会养老等公益事业,社会各界非常满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