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四川统一战线 > 各地统战工作 > 成都 > 正文
【成都】双流推行“三优三联”工作法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http://www.sctyzx.gov.cn/  (2022-12-30 20:17:04)  来源:四川统一战线

在中央民族工作会议上,习近平总书记明确了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主线,推进新时代党的民族工作高质量发展的指导思想、战略目标、重点任务、政策举措,为做好新时代党的民族工作指明了前进方向、提供了根本遵循。双流区目前有少数民族成份50个(不含西南民族大学),其中常住人口1.2万人、流动人口9200人、重大节日流动人口近5万人,成建制迁入双流的办事机构和干休所20个(甘孜州9个、西藏8个、凉山2个、阿坝1个),其中以甘孜州各县干休所和甘孜州离退休老干部居多。

双流区全面贯彻落实中央民族工作会议精神,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主线,以城市民族工作为切入点和着力点,创新探索“三优三联”新方法,各领域、深层次、多角度、全方位推进民族团结进步事业。2016年被表彰为“成都市民族团结进步模范集体”,2018年被命名为“四川省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区”,2019年双流区东升街道被国务院授予“全国民族团结进步模范集体”称号、广都社区被四川省命名为“民族团结进步示范社区”,赋予了双流区争创先进、示范引领的责任使命。2021年1月19日国家民委下发《关于命名第八批全国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区示范单位的决定》中,第八批全国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区示范单位中双流区是成都市唯一被命名的区(市)县。

一、优化共同富裕方式,“产业与人才联动”实现新开局

搭建平台。因地制宜打造社区空间,紧紧抓住民族活动和民族人才真实空间需求,以小尺度街区化的生活环境,弹性化办公空间、会场、开放实验室,便利的服务设施和绿色慢行系统,助力民族人才成就梦想。黄甲街道双华社区,以拾光·集双华特色街区为主题,对原有设施进行提档升级改造,设置休闲桌椅、绿化、灯饰,植入街面文创、文化等微景观、休闲娱乐场所,努力打造为特色街区、美食街区,网红打卡点,发展夜间经济。截至目前,已吸引奶茶咖啡店、特色美食、儿童娱乐项目、鲜花店地方特色商品店等10余家文创餐饮企业,解决30余人就业。

打造品牌。依托在双民族企业开发特色优势资源,培育开发民族手工艺品、特色文创产品等少数民族品牌。鲢鱼社区吴家染坊记忆体验馆,在染坊旧址植入吴家染房染印文化,活化染坊文化元素,还原染印技艺流程,开展染印作品展示,进行染印技艺培训,研发文创品牌,打造染印文化宣传教育和展览体验基地,通过线上+线下的方式吸引游客,带领社区群众增收。截至目前,已接待参访游客(团队)10万人次,成了小有名气的网红打卡地。

培育人才。坚持需求导向,精准培育扶持在双民族企业少数民族人才,在非遗等重点领域开展业务交流、结对指导。着重抓好“扩大数量、提高素质、改善结构、提高层次、发挥作用”五个环节培养选拔少数民族干部工作。东升街道广都社区以“大融广都·领舞生活”为核心,打造广都创苑,内设唐卡工作室、创享生活馆、阅享书吧、多民族文创馆、居民文创产品展示橱窗、主形象墙等,突出非遗文化传承和民族工匠的培养,发掘发挥各民族创新创造的智慧灵感,实现文创产品可展示、可交流、可销售的运营模式。

二、优化创建格局,“顶层与基层联动”锻造新成果

顶层设计长效机制。双流区把民族团结创建工作放到全局高度思考谋划,高站位谋篇布局,制定了《双流区民族团结进步创建工作实施方案》、《关于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主线推动新时代党的民族工作高质量发展的实施方案》等指导性文件。建立了“各级党委书记负总责”、“少数民族流动人员服务”、“少数民族工作督办考核”等工作机制。出台了《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单位测评指标体系》、《民族团结教育基地工作指南》等一系列规范性手册。确定“一纲统领、多维促推”全区民族工作思路,将民族工作作为保障经济社会健康发展的基础性工作同部署、同落实,形成了党委统一领导、部门齐抓共管、社会各界广泛参与的民族团结进步创建合力。

深度参与民生事业。双流区成立了民族团结进步理事会,开通了少数民族服务爱心热线,组建了社区民族之家服务平台,将创建工作覆盖到各行各业,延伸到基层群众,构建全民共建的生动局面。以“五洞桥社区”、“白鹤社区”、“嘉禾社区”三个社区为圆心,设计打造的民族特色空间,构筑了以互助互嵌“小五DIY生态农庄”、红色传承“嘉禾记忆·红色茶馆”、学习教育“祥鹤乐、青鹤舞”、民俗体验“娴鹤情、童鹤梦”、融合发展“氧元阁”、休闲娱乐“彩鱼沐”、书香馥郁“学雅阁”、民族团结“教育阵地”、百帮亲助“服务中心”等覆盖社区、企业、学校各领域多层面的群众群体,突出民族形象元素,科普民族民俗知识,以点串线成面,放大聚集辐射效应,铸造双流区民族文化宣传阵地、文艺展演阵地、风俗体验阵地、精神传承阵地、教学观摩基地和各族群众共居共享共乐的休闲场所,丰富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载体基础,将民族工作具象化、特色化、实体化嵌入群众生活。

三、优化团结载体,“服务与解题联动”展示新形象

推动以社区创建为载体的和谐空间构筑。广都社区通过打造成都市首个“蓉城一家亲”主题公园等方式,为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提供平台,依托党群服务中心聚合打造“广都四苑”,着力营造党建引领下集生活、交流、学习空间为一体的多民族共享空间。先后被命名为“四川省民族团结进步示范社区”、“四川省民族团结进步模范集体”。社区所在的东升街道、双流区分别被评为“全国民族团结进步模范集体”和“全省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区”。大幅提升社区藏族、土家族、彝族等23个少数民族居民2400余人的归属感和幸福指数。

在东升街道生动实践“3+3+N”“三心”党建工作法,在多民族聚居的欧城花园小区探索构建“1+211”居民小区治理模式,推动建立“各民族相互嵌入”的社会结构和社区环境,打造出全国互观互鉴的民族社区样板。不仅为社区居民提供基础的居住互嵌空间,也保障了社区居民具有交往交流交融的社会空间,打破了不同民族群体依据民族成分或宗教信仰而形成居住区域隔离的状况。

推动学校媒体为载体的文化家园构建。坚持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主线,积极开展各级宣传引领,着力讲好民族团结故事。棠湖中学作为民族教育基地,把“爱我中华的种子深埋进每个孩子心灵深处”,围绕“中华民族一家亲”唱响民族歌曲、学跳民族舞蹈、开设民族报展,与阿坝、甘孜等相关学校开展手拉手结对子活动,把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融入课堂教学、社会实践,让学生在诵典学礼中了解民族多元文化。另外,发挥网络新媒体在传播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方面重要功能,引导网络新媒体把“守正”作为永远坚守的“底色”,全方位、多角度地宣传报道筑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工作的生动实践,阐释党的主张,宣传党的政策,讲好民族团结暖人心的生动故事。

推动市场企业为载体的生产生活保障。系牢各民族成员之间经济纽带,既需要为各民族的经济互嵌提供良好的市场经营环境,同时也要通过规范市场经营政策,加强市场规范管理,推动各民族经济互嵌形成健康稳健的关联秩序。2008年“5.12”大地震后,双流区联合儿童少年基金会和山东日照钢铁集团公司,为解决712名地震灾区的孤困儿童转移安置以及学习高考等实际问题,由日照钢铁公司出资修建了永久性的安康安园。目前,长年有一批少数民族孩子在双流学习生活,享受与双流籍孩子相同的教育,安康安园成为孩子们的“新家”。

(双流区委统战部、民进双流区总支供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