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擘画了新一轮全面深化改革的宏伟蓝图,进一步明确了乡村振兴的重要战略地位,为全面推进中国式现代化指明了道路。实现乡村振兴,事关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事关实现全体人民的共同富裕。金堂县委统战部围绕“强农富民”共识,引导全县统战力量奋力吹响乡村振兴的“冲锋号”,锚定发展目标,出实招、干实事。
金堂县转龙镇地处县域东部浅丘地带,幅员面积43.06平方千米,辖10个行政村和3个社区,在长期发展中存在产业不精、人才不齐、治理薄弱等问题。近年来,当地聚焦强产业、汇人才、兴治理等乡村振兴重点环节,积极发挥统一战线大团结、大联合作用,整合统战资源,汇聚新乡贤智慧,推动统战工作与乡村振兴深度融合、同频共振,为乡村振兴注入统战新动能。
一、 凝聚创新发展合力,点燃产业振兴“新引擎”,争当“产业兴旺、就业保障”的急先锋。充分发挥统战人士优势,广泛动员社会各界力量助力产业振兴。一是发挥民主党派资源禀赋,扎实开展“万企兴万村”行动,引进民建会员企业鲜花山谷发展“花经济”,成功注册“蜀葵之乡”商标、蜀葵花成为金堂县花,鲜花山谷成为2024成都世园会联动点位。引进农工党党员企业肖小儿医谷、四川川陈皮源科技有限公司在发展种植、加工业等传统产业的基础上,创建金堂县中药材产业园,培育“金堂红桔”等绿色农产品认证品牌。成功招引恒达纺织厂等一批民营企业,引导民营企业家积极履行社会责任,帮助300多名留守妇女在家门口实现就业增收。二是激发新阶人士作用,用活用好转龙镇直播带货平台,引导致富带头人线上推介“金丝皇菊”“青脆李”“绿壳土鸡蛋”等本地土特产,累计销售农特产品3000余单,销售额约30余万元。三是发挥党外知识分子智力优势,依托全县首家镇级乡村振兴学院,链接中国农业大学等高端师资,开办乡村产业振兴带头人培育“头雁”项目培训班等培训40余场。
二、 挖掘乡贤资源潜力,注入组织振兴“新力量”,争当“乡人治乡、共治共建”的领航者。坚持构建“大统战”工作格局,围绕“党建引领、统战聚力”主题,增强统一战线的向心力、凝聚力、影响力。一是统战委员亲自抓,村统战联络员具体抓,建立村级统战工作联络队伍,并在辖区内鲜花山谷、恒达纺织厂等有条件的民营企业和社会组织中配备统战网格员,形成横向到边,纵向到底的统战工作网络。二是强化阵地打造,挖掘统战“新潜力”。根据省党外知识分子千村共建文件要求,积极对接市知联会,成功创建成都党外知识分子乡村振兴示范基地,开展“凝心铸魂强根基、团结奋进新征程”主题教育活动和考察调研,广泛凝聚党外知识分子智慧力量。助力撬动社会资源募集“同心基金”30.94万余元,开展“幸福来敲门”“爱的保护伞”等“为老为小”服务41次。三是深挖本地乡贤资源,凝聚乡贤力量,积极做好“乡贤+”文章,引导乡贤反哺家乡,为乡村振兴注入强大动力。实施“乡贤兴乡”行动,成功举办“桑梓助农兴产·共建和美乡村”活动,组建乡贤理事会,坚持把心系乡土、有一定声望和影响力的社会名人、文化达人等20余名新乡贤组织起来,引导乡贤共同参与村务村事、谋划乡村发展,征求乡贤对乡村建设、产业发展等方面的意见建议20余条。并与镇村干部组队一线走访密切群众,开展“百名干部进万家·我为群众办实事”专项行动,收集困难诉求,化解矛纠纷,累计走访辖区内群众1.2万人,一线解决群众诉求1100余个,不断彰显新时代乡贤的责任和担当。
三、 夯实乡风民约价值,奏响文化振兴“新乐章”,争当“移风易俗、文明新风”的排头兵。充分发挥村规民约、红黑榜的作用,通过乡贤引领激发群众参与基层治理的积极性,倡树文明新风,推进移风易俗。一是引领乡村社会风气的持续向好,号召群众“厚养薄葬”,抵制高价彩礼,评选“美丽庭院”“最美家庭”“好儿媳、好公婆”30余户,选树一批先进典型,进一步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导群众做文明事、当文明人,不断提升公民道德素质。二是积极搭建文化平台,通过举办丰富多彩的文化节庆、文体活动等方式,激发村民们对优秀和谐文化的追求,举办“迎新春·进万家·送万福·贴春联”迎龙年、“转龙杯”篮球比赛等系列活动20余次,吸引群众1000余人次参与。三是引导形成互帮互助、共治共享的良好社区格局,积极为辖区内港澳台侨等统战对象办实事、做好事,尽心尽力帮他们排忧解难。近年来,转龙镇走访慰问年老、困难归侨侨眷、台胞台属等共计30余人次,宣传政策200余条,切切实实地稳了人心、暖了人心、聚了人心。
四、 永葆绿水青山底色,绘就生态振兴“新画卷”,争当“绿色乡村、生态宜居”的践行者。把改善农村生态环境和人居环境的短板和问题视作民之所盼,力之所向,联合各方力量共同守护美好家园。一是引导乡贤积极投身农村人居环境治理中来,当好宣传员,发挥引导作用。为村民发放环境整治倡议书800余份,悬挂横幅50余条,劝导村民形成爱护环境的良好习惯。二是由乡贤担任民间河长、林长,开展巡河和护林行动,守护绿水青山。三是引导辖区内民主党派成员和“两代表一委员”充分发挥监督作用,对农村人居环境提升进行全面监督检查。累计召开座谈会5次,对环境工作建言献策30余条,共同助力农村人居环境整治问题的有效解决和长效管理,真正实现乡村“美”起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