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海拔4000米的色达高原上,一群小学生的竖笛声正与土拨鼠的“歌声”奇妙共鸣。近日,色达县城小学三年级一班的音乐课堂因温江区支教教师李合中的创新实践焕发新活力,一场融合高原生态与艺术教育的教学探索悄然绽放。
课堂实景:童趣与技艺的双重奏
“老师,我放牧时给土拨鼠吹过草叶哨!”当李合中老师以高原土拨鼠为课堂“特邀嘉宾”时,牧区孩子们的生活记忆瞬间被激活。通过“故事接龙”环节,学生们用稚嫩的语言讲述与小动物的暖心互动,高原上的风声、草香仿佛透过窗棂漫进教室。
教学智慧:藏在精心设计的环节中
生活化导入将《土拨鼠之歌》的乐谱化作“寻宝图”,引导学生在哼唱中标注呼吸记号。系统化训练开发“节奏阶梯”游戏,用土拨鼠洞窟的层叠意象攻克附点音符难点。创造性表达鼓励学生用竖笛为自编故事配乐,让器乐技巧自然融入情感叙事。
教学相长:让美育扎根文化土壤
“当扎西用竖笛模仿土拨鼠警报声时,我知道教育真正发生了。”李老师展示着学生创作的“动物交响曲”手稿,五线谱上跳跃着牦牛铃铛、溪水潺潺的图形化符号。这种将本土文化基因植入音乐“双基”教学的模式,使课堂到课后的艺术实践形成闭环——不少学生开始用饮料瓶自制“高原排箫”,用自然材料创作打击乐器。
创新启示:教育援建“在地化”转身
温江支教团队负责人透露,该教学模式已形成“资源包”在色达多校推广,建立“高原声音档案库”收集特色生态音响。开发“游牧音乐密码”校本课程。 筹建“格桑花少儿艺术团”培育本土小传承人。
“教育帮扶不是简单移植,而要培育适应当地文化生态的‘教育红景天’。”正如李老师在支教笔记中所写,当竖笛遇见土拨鼠,我们看到的不仅是音乐课堂的创新,更是文化自觉在高原萌芽的生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