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四川农业大学立足专业优势,认真贯彻落实国家扶贫开发战略,组织引导学校党外人士大力实施“同心·扶贫攻坚”行动,打造高等院校开展社会服务、助力精准扶贫的“同心”品牌。
以协调支持为重点,健全机制。将“同心·扶贫攻坚”行动纳入校党委重要议事日程,召开专题会议进行研究部署,制定工作方案,明确建立由校党委统战部牵头负责、各院系分工配合的工作机制。学校制定下发文件,在人力、物力、财力等方面对活动开展给予大力支持,把活动经费和考察调研经费等纳入学校经费预算,并逐年增加;根据活动具体情况、人员配置、区位因素等给予经费支持,发放同心工作补贴。采取多种形式,在全校统战成员中大力宣传“同心·扶贫攻坚”行动,广泛动员党外人士积极参与,为工作推进奠定了良好基础。
以整合资源为基础,聚集力量。学校民主党派成员中,高级职称占民主党派成员总数的57.32%;副高以上职称的党外人士占党外人士总数的31.9%。学校强化资源整合,采取院系推荐、民主党派组织遴选、个人自荐相结合的方式,组建了由150余名党外人士参与的“同心·扶贫攻坚”团队,根据专业领域和工作重点,建立了粮油、果类、蔬菜、水产等7个专家组,并遴选2-5个相关领域代表性专家加入,对具体工作进行指导,聚集起党外人士参与扶贫攻坚的行动合力。
以科技服务为支撑,助农增收。活动开展以来,党外人士充分发挥专业技术特长和优势,采取点面结合、集中培训和重点指导等方式,深入田间地头,走进贫困户家中,广泛开展农业科技服务指导,组织专项扶贫活动80余次,举办培训班及讲座138期(次),帮扶贫困家庭300余户,服务受益人数6.8万人次。如果类专家组成员吕秀兰,在汉源、汶川等地指导建立甜樱桃新品种及标准化技术示范基地200余亩,辐射约2万余亩,示范园每亩帮助群众增收1万元以上。蔬菜专家组成员李焕秀,在安县推广“生姜-瓜苦立体高效种植模式”,亩产值3万元以上,实现了群众增收。
以科研项目为依托,提升产业。广大党外人士把科研项目与扶贫开发相结合,通过项目实施和推广,提高农业科技水平。活动开展以来,专家团队实施承担科技示范项目50余个,与地方开展合作项目35个,提升了贫困地区的农业产业发展水平。如畜牧专家组成员张克英,以“天全县二郎山山地鸡专家大院”为平台,培育出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山地鸡品种,促成雅安隆生农牧公司建成畜牧成果转化基地、产学研基地、教学实验基地和带动农民增收的龙头企业。目前,该公司年销售山地鸡达500余万只,直接带动养殖农户500余户,户均增收1.44万元/年。(四川农业大学、雅安市委统战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