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6月24日6时许,四川省阿坝州茂县叠溪镇新磨村发生特大山体滑坡灾害(以下简称新磨村滑坡),64户农房被掩埋、83人失联和死亡、岷江支流松坪沟河道堵塞近2公里,造成重大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
灾情发生两小时后,四川知识分子联谊会副会长、四川同心·专家服务团副团长暨成都理工大学分团团长、九三学社四川省委常委许强教授,以及无党派人士、服务团成员裴向军教授,随省国土资源厅应急组立即出发赶往灾害现场,开展灾害成因调查分析,参与指导该滑坡灾害应急救援、灾后应急处置、二次灾害防范等全过程,同时采用先进的无人机、地微变监测系统、InSAR等先进技术,快速获取灾区高清三维影像,监测灾前和灾后变形,为现场应急抢险提供科技支撑,真正以科学精神诠释“生命至上”,为新磨村滑坡灾害的成功处置做出了突出贡献。
一、第一时间,第一现场,科学论证灾害成因
6月24日6时许,灾害发生。8时许,许强、裴向军教授接到四川省国土资源厅的电话通知,旋即出发赶往灾害现场。到达现场后,省国土资源厅随即成立了现场专家工作组,许强教授受命担任组长,裴向军教授和冶金地勘局何平教授级高工担任副组长,成员主要由中科院山地灾害研究所、西南交通大学、中国地质环境监测院等单位的专家组成。
开展现场监测
下午,许强教授带领专家组成员开展滑坡实地调查,查明灾害的成因,最终将其定性为一起由降雨诱发的高位远程崩滑碎屑流灾害。对于公众关注的滑坡成因,许强教授称主要有两个方面:一是滑坡区本身为地震高发区,历史上曾经历过多次地震,如1933年叠溪地震、1976年松潘-平武地震和2008年汶川地震;二是该区本身为地质灾害易发区,尤其是滑坡所在地的河谷左岸,不仅有松坪沟断裂从左岸通过,而且左岸主要为顺层斜坡,非常有利于滑坡的发生。外在诱发因素为多次地震致使山体被震烈松动,具有“内伤”,加之滑前有持续降雨,最终在降雨和重力作用下发生了此次灾难性滑坡。滑坡规模巨大,总体积达1800万立方米,属特大型滑坡。之所以会产生远程运动并瞬间掩埋新磨村,主要原因在于滑坡源区位于海拔3400米以上的山顶,高位(高差到1250m)所具有的高势能在运动过程中逐渐转化为动能而高速运动,并在运动过程中破碎解体和碎屑化,呈流体状远程运动。
踏勘后,许强接受四川电视台、四川卫视采访,给出了此次滑坡灾害的初步现场调查结果,并对现场应急救援方案提出了建议。专家组建议应急搜救应先从滑坡堆积区的前缘和两侧地带开展,逐渐向中间靠拢,因为这些部位人员存活的可能性相对较大,现场指挥部据此制定了现场搜救方案并开展实施。
二、权威发声,回应关注,彰显责任担当
24日晚,四川省委省政府成立“6.24”茂县叠溪山体突发高位垮塌灾害抢险救灾指挥部,指挥长由省长尹力亲自担任。许强教授被纳入指挥部成员,全面参与省级层面的灾害现场抢险救灾的会商决策工作。
参加新闻发布会
6月25日下午,在茂县垮塌事件的第六场新闻发布会上,许强和裴向军教授作为新闻发言人,就此次特大山体滑坡的原因、此次滑坡灾害与“512”汶川特大地震的关系、地处灾害多发地带的村庄为何未提前搬迁、未来是否还存在隐患等四个社会关注的热点问题进行了客观、科学地阐述,平息了社会上的一些误解和猜疑,社会反映良好。
针对某媒体出现“茂县垮塌前山体已有大裂缝,村民反映无果要求追责”的报道,许强作为专家参与了28日四川省国土资源厅组织的调查会商,得出“大裂缝与茂县特大山体滑坡灾害的滑源区并不在同一部位,两者高差达1000余米”的结论,从而迅速消除了此新闻带来的负面社会影响。
三、先进技术,内外合作,助推科学救援和防灾
因新磨村滑坡后缘垮塌区离灾害发生地新磨村高差超过1200米,为了查明滑坡发生原因和防范二次灾害,6月25日许强教授将实验室巡航时间达70分钟的先进无人机紧急调入滑坡现场,对整个滑坡及周边区域开展高精度航拍。精度到10厘米的滑坡区高清三维航拍影像生成,清晰地呈现了滑坡区全貌,连海拔高达3500米处的山顶滑坡源区的地质和岩性结构、裂缝都能看得清清楚楚,成为当时滑坡区范围最全,清晰度最高的航拍影像。
到滑坡现场考察
为了确保评估搜救现场的安全,26日下午,专家组充分利用许强团队的高清航拍影像,对滑坡区尤其是后缘高位垮塌区的裂缝、变形情况进行了仔细的分析研究,发现在滑坡区西侧确实存在一个拉裂变形体,经利用三维影像精确量测,其规模达到550万立方米,在滑坡过程中受主滑体的拖拽作用,其后缘已拉开40米。该情况经上报,得到省委省政府采纳和认可。
28日,以中国地质调查局地质环境监测院总工程师殷跃平为组长、许强为副组长的国务院四川茂县“6.24”特大山体滑坡应急调查专家组编制的《四川茂县“6.24”特大山体滑坡应急调查报告》在北京通过专家审查。
由于新磨村滑坡仅靠“群测群防”很难提前发现,为了解高位滑坡的变形前兆特征和早期识别方法,许强教授联系英国纽卡斯尔大学李振洪教授,希望通过国际一流技术研究分析滑坡发生前相关部位的变形情况。李振洪教授立即组建了从事全球重大地学类灾害事件的研究体(英国以及国内同济大学、中国空间技术研究院和武汉大学),与时间赛跑,采用Sentinel-1卫星和我国高分-2/3卫星数据,通过灾前和灾后干涉图分析确定了滑坡滑源区,并通过历史数据分析,发现该滑坡自5月14日以来就开始出现持续变形,显现出一定的滑坡前兆,表明InSAR(合成孔径雷达干涉)技术可用于滑坡隐患的早期识别,这是一个重大的技术突破。
通过现场专家工作组向相关部门建议,四川省已启动全省地质灾害隐患的再次排查工作,同时拟选取地质灾害多发、高发区作为示范,开展基于InSAR、激光探测与测量、高精度遥感、无人机航拍等现代对地观测技术的高位崩滑灾害潜在隐患的早期识别研究与推广应用,由此可望将我国地质灾害防治工作推向一个新的高度。
专家组根据高清航拍影像分析研究滑坡特征
为了确保大滑坡现场救援人员安全,全面掌握新发现的大滑坡西侧变形体的变形特征和动态发展规律,许强又从国家重点实验室紧急调来一台目前最先进、变形监测精度最高(亚毫米级)的地微变监测仪,对整个滑坡区尤其是西侧变形体实施了全天候扫面型高精度监测,并制定了针对性的四级预警,建立了与现场救援和施工队伍紧密联系的灾害预警与应急响应机制,为本次滑坡灾害现场应急抢险工作的顺利完成,避免二次灾害的发生,提供了重要科学支撑和保障。
成都理工大学地质灾害防治与地质环境保护国家重点实验室作为目前我国地质灾害防治领域唯一的国家重点实验,每当我国尤其是西部地区发生重大地质灾害后,实验室专家尤其是四川同心·专家服务团成员都会第一时间赶赴现场,充分发挥专家智慧,利用专业设备,参与和指导应急救援,科学防范二次灾害发生,确保现场相关人员安全,为推动我国防灾减灾科技进步做出了杰出贡献。四川同心·专家服务团副团长暨成都理工大学分团团长、九三学社四川省委常委许强教授率领的这支团队,充分发挥防灾减灾的科技优势,担负起高校科研工作者的责任担当,切实践行“同心”思想,坚守“坚决防止由于次生灾害造成新的人员伤亡”这条人本底线,从而使“生命至上”在此次特大山体滑坡灾害应急救援中,显得如此真实而有价值。(知识分子处供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