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德阳统一战线紧扣乡村振兴战略目标,坚持“4321工作法”,聚焦“三个维度”“三大成效”“三大领域”,以利益务实机制凝聚服务乡村共识、以服务精准供给推进现代农业发展、以功能导向培育强化基层人才支撑,为助力乡村全面振兴贡献统战力量。
拓展三个维度,乡村振兴发展活力进一步激发
“多广度”汇智引才。制发《德阳市统一战线“同心智库”专家聘任与管理办法》,聘请社会民生、经济发展、社会治理等151名“同心智库”专家。创新成立全省首个统一战线服务乡村振兴智库型组织“乡村振兴研究院”,牵线引进38名专家院士入驻德阳成立工作室、工作站,邀请国外专家20余人赴德指导交流,促成12项合作。指导罗江与四川农业大学等合作搭建“专家大院”,每年培训2000余人。在中江县创新成立新型农业农村人士联谊会,推动更多项目、资金、人才落户农村。
“多角度”同心帮扶。结合各民主党派界别优势,推动各民主党派与村(社区)结对共建,通过智力帮扶、资金帮扶、技术帮扶、项目帮扶等方式助力乡村振兴,开展社会公益活动。支持民建德阳市委在中江县通济镇建立助力乡村振兴示范基地,推进天府花生种植项目,带动全镇花生种植千亩以上,产量达64吨。协助民进德阳市委协调袈蓝运营团队组建“高槐村商居联盟”,引入商户12家,投资5300余万元。
“多热度”宣传服务。创建集18个网站、33个微信公众号、6个微博、8个抖音和视频号于一体的德阳统一战线新媒体宣传矩阵,广泛宣传乡村振兴方针政策、重大会议活动和返乡创业人士典型事迹。全覆盖建立乡镇同心联络站,依托基层“统战之家”,带动统战成员为民办实事解难题。指导广汉市打造“统战+为村”云上服务阵地,形成覆盖全市120个村(社区)1463个村(居)民小组的三级统战服务阵地,推动乡村社会治理。
巩固三大成效,城乡共富共融格局进一步夯实
巩固建言资政成效。充分发挥各民主党派“直通车”优势,支持各民主党派围绕发展特色农业、深化农村改革、健全乡村治理体系等精准选题、深入调研,开展乡村振兴专题调研30余次,形成调研报告、意见建议20余篇。
夯实村企联建成果。深入实施“万企兴万村”行动,引导全市725家民营企业与362个村(社区)结对共建,落实乡村振兴产业合作项目439个,带动就业1.2万余人,获全省“万企兴万村”行动成绩突出单位。指导旌阳区发挥侨企侨资优势,建设四川万亩现代蔬菜出口基地,预计创汇3千万美元。成功引进亿元农业发展项目签约落户,预计年销售额达5千万元。
强化“同心品牌”赋能。印发《同心德阳统战工作基地创建考评办法》《德阳统战工作实践创新基地建设工作指南》,坚持每季度召开基层统战工作现场推进会,打造了广汉三星堆博物馆等一批有形有感的“同心德阳”统战工作基地,切实推动全市基层统战工作规范化、科学化、特色化发展。
聚焦三大领域,乡村宜居宜业水平进一步提升
聚焦产业振兴,助力农业农村高质量发展。围绕粮油、水果等特色农业产业,引导统战成员采取产业投资、就业扶持、消费帮扶等拓展农产品产业链,利用固定分红、利益分红等方式实现民企、村集体、农民“三方共赢”。鼓励各民主党派成员紧扣乡村振兴,积极履职,双岗建功,民盟德阳市委主委蒋开锋主持选育的超高产与高品质结合的重大突破性稻米新品种获四川省首届“稻香杯”优质米特等奖,在5个特等奖中占据3席;无党派人士谢泽波在绵竹发展三溪香茗种植基地1150亩,吸纳当地务工群众1.6万人次/年,带动周边群众致富。引导统战成员开展农文旅产业融合发展调研,牵头实施技术攻关50项,引进研发一批新品种、新技术。
聚焦文化振兴,构建多元化文艺统战新格局。打造“同心e统”管理平台,建立新文艺人才库,成立新文艺群体同心服务团,创作高质量乡村题材文艺作品,《同心结》获中国歌剧节“优秀剧目”。发挥统战成员专业优势。民进德阳市委会员、德阳潮扇传承人、四川省民间艺术大师杨占勇在旌阳区东湖乡高槐村设立了“德阳潮扇传承基地”,助力乡村文化振兴。
聚焦生态振兴,加快建设生态宜居美丽乡村。支持引导统战成员围绕发展生态农业、乡村环境整治、生活污水治理等方面开展专题调研和民主监督。协助开展农作物秸秆、农村沼气等“替代”工程,全市每年减排二氧化碳近20万吨。推广稻渔综合种养等生态健康养殖模式,建成高标准农田288万亩,绿色种养循环示范区8万亩,有效促进生态增值、农业增效、农民增收。
(德阳市委统战部供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