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是空间互嵌促共事共居。科学统筹城乡布局,鼓励各民族插花式混居,全市3万名少数民族群众散居于857个小区;依托绵茂公路,精心推出旅游精品线路,日平均车流量达3500余辆,高峰车流量达7.5万辆,促进各民族跨区域双向流动。
二是文化互嵌建精神家园。全省率先建成市级传习所,打造1376处“传统文化之家”,开展1000余期传习活动;依托德阳文庙等举办文化周活动,开展汉服巡游等315场次,参与人数达162.6万人次,不断增进“五个认同”。
三是经济互嵌享发展成果。对口帮扶6个涉藏县和彝区县,投入财政资金超6亿元,建成202个重点项目;支持德阿产业园建设,吸引各族群众投资兴业,目前已入驻64家企业,吸纳4500余名群众就业,其中民族地区群众占比10%,实现人均增收1.5万元。
四是社会互嵌筑共治格局。建立跨区域校校合作机制,9692名少数民族学生赴德阳上学并严格混班混宿。将少数民族流动人口纳入城市流动人口服务管理体系,成立民族团结服务队,打造9个互嵌式示范社区,设立警务室和“石榴籽”调解室,2024年调解矛盾纠纷62起,示范社区刑事、治安发案率同比下降18.2%。
五是心理互嵌联手足相亲。根植“一家亲”理念,全市13个社区组建“一家亲”志愿服务队,组织200余场次民族团结主题活动。成立“阿布力克木工作室”,帮助解决少数民族流动人口就医就学等困难问题70余个。
(德阳市委统战部供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