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达州帝源农场里,有一幢橙红色的房子格外醒目。当从停车场走近它时,最先映入眼帘的是一道大门旁边挂着的“中国农工民主党党员之家”牌匾,以及道路旁边的“同心健康之路”标牌。
走进“家”门,一股温馨而又不失庄重的氛围扑面而来。室内布置简洁大方,沿着“我们的家”“家规”“家风”“家史”“家人”“家事”“家绩”的主线,墙上挂着相应的文字和照片,“家训”挂在“家”中央的立柱上,彰显着这个农工党深厚的历史底蕴和光荣的革命传统。
“家”的中央摆放着一张长条形会议桌,周围环绕着舒适的座椅,这是供党员们学习交流、共商达事的地方。旁边的书架上存放着中国共产党的政治理论书籍和一些相关专业书籍,透露出这里不仅是党员们的温馨港湾,更是他们学习进步、服务群众、履行职责的坚固阵地。临窗的墙上悬挂着农工党党员的书画作品,显露出农工党不仅拥有医学专业人才,也拥有文艺专业人才。
来到“家”外,沿着“同心健康之路”的指引,沿着帝源农场的湖边漫步,“同心健康之路”的健康知识沿途可循,边走边看边学,让人感受到了一种回归自然、和谐共生的美好情怀。
建“家”伊始,各级领导深切关怀
“我们要让每一位党员在这里都能找到归属感,让基层组织焕发新活力。”达州市政协副主席、农工党达州市委会主委蒲春天在建“家”准备会上说,“风格上要尽量简洁,内容上要尽量丰富,既要美观大方,又要便捷实用。在内部设计和功能布局上要充分考虑实际使用需求,让这个‘家’真正成为一个集工作、学习、组织生活于一体的多功能场所。”
按照这样的总体要求,达川区人大常委会副主任、农工党达川区基层委主委孙瑜明主动向中共达川区委书记倪欣,区委常委、统战部部长刘翘楚汇报了建“家”的想法和思路,得到了中共达川区委的高度重视和大力支持。
5月28日,刘翘楚带队到位于帝源农场内的农工党党员之家现场,实地查看“家”的建设进展情况,并予以现场指导,提出了宝贵的改进意见,让现在建的“家”在形式上更美、内容上更丰,真正实现了建“家”初衷。
设计装修,各位党员汇智聚力
设计装修过程中,孙瑜明多次召集各支部负责人及部分骨干党员反复讨论,几易其稿,基层委全体党员为“中国农工民主党党员之家”的打造献计出力。
“我为党员之家建设捐助一万元。”党员刘金平表达了自己的心意。
“我为党员之家画两幅画。”党员冯铮道出了自己的特长。
“我们支部可以负责‘同心健康之路’的内容和制作。”来自达州市第三人民医院的党员蒋军主动请缨。
……
大家自觉认领着相应的任务。一幅全员分工合作的和谐画面徐徐铺陈。
同时,党员们还注重细节处理,从墙面颜色的选择到家具的摆放,从装饰品的搭配到灯光的设计,都力求做到精益求精。他们希望通过这些细节的处理,能够营造出一种既温馨又庄重、既现代又不失传统韵味的氛围,让每一位来到这里的党员都能感受到家的温暖。
经过全体党员的共同努力,“中国农工民主党党员之家”的装修工作圆满完成。这座橙红色的房子不仅成为了农场中的一道亮丽风景线,更成为了党员们学习交流、服务群众的重要平台。它见证了农工党党员团结一心、汇智成力的过程,也承载着他们对未来更加美好生活的向往和追求。
履职交流,智慧碰撞不辱使命
“这里不仅有最新的学习资料,还有我们党员自己的心得分享。”党员李培彦兴奋地向大家介绍学习资料。在这里,党员们可以自由地阅读书籍、交流心得、参加学习会。基层委还邀请了多位专家学者前来授课,为党员们提供了宝贵的学习机会。党员们纷纷表示,通过学习,自己的政治理论水平和业务技能都得到了显著提升。
“在这里,我们不仅是相互合作的同事,更是心意相通的家人。”党员田淑华在义诊结束后说。在这里,党员们可以轻松愉快的交流,分享工作上的困惑、生活中的点滴,既谈人生理想,又谈家庭生活。这种心与心的交流,让党员们感受到了组织的温暖和力量。
“看到这些照片,让我看到了农工党的先驱们为中国革命作出的杰出贡献,为中华民族复兴奉献的青春热血。”党员黄秀娟在“家史”前驻足观看,农工党的历史沿革、重要事件让每位党员在这里接受了一次次深刻的党史教育,增强了荣誉感和使命感。
“看,这里有刘佳编排的文艺节目!”党员蒋登帝指着墙上的照片兴奋地说。“家绩”里面的内容不仅展示了党员们取得的成绩,也展示了他们放飞梦想的佳作。
“没有上级领导的深切关怀,没有中共达川区委的全力支持,没有大家的共同努力,我们的‘家’不可能建得这么好。”孙瑜明在“农工党党员之家”建成投用时发出感慨,“未来,我们将一如既往地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与中国共产党携手前行,不断完善“党员之家”的功能和设施,为党员提供更加优质的学习、交流和活动环境。”
如今,建成投用的农工党党员之家不仅成为了农工党党员的温馨家园,更是展现农工党风采、践行新型政党制度的重要窗口。
(农工党达州市委会供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