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2024年度文化遗产保护利用“双试点”建议名单出炉,其中,宣汉县被建议为历史文化遗产综合保护利用提名县,为达州市唯一提名县。
此次评选工作由省委宣传部、财政厅、住房城乡建设厅、文化和旅游厅、省文物局牵头,根据《文化遗产保护利用“双试点”总体方案》,通过市(州)推荐、资料审核、专家评审、现场评估(陈述),经四川省实施财政支持历史文化遗产保护利用县域试点和特色区域试点工作联席会议审核,形成2024年度文化遗产保护利用“双试点”建议名单。目前正在公示,公示时间为2024年9月2日至9月6日。
据悉,宣汉历史悠久、人文荟萃,巴风土韵源远流长。有5300多年的考古文明史,2300多年的建制史,有国家级文物保护单位1个、省级文物保护单位8个、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1项、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7项。
1.川东土家族薅草锣鼓——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
薅草锣鼓作为川东土家族的传统音乐形式,已有千百年的历史,是当地土家族山民在长期生产劳动中创造的一种独具特色的民间音乐,2008年被国务院公布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
土家族人在当地表演薅草锣鼓
2.土家余门拳——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
土家余门拳作为一种传统武术,是四川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属峨眉拳系的一个土著拳种。有80多种徒手和器械套路,100多种练功方法,40多种搏击散打招架,余门拳绝非花拳绣腿,而是历代土家人强身健体与传承武术精神的重要载体。
土家余门拳传承人——丁耀庭
3.王幺贡爷系列故事——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
王幺贡爷系列故事是清朝中叶东乡县城(今宣汉县东乡街道)人王思绪的奇诗妙联、机智故事等系列轶闻趣事。其故事内容广泛、富有文采、精短意长,被誉为宣汉的“阿凡提”。
传承人们讲述王幺贡爷系列故事
4.曾氏竹编——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
“宣汉曾氏竹编”是产生并流传于宣汉前河流域的传统民间工艺。宣汉前河流域的中高山区盛产竹子,竹编工艺相当发达。大到晒席粮仓,小到炊餐用具无不使用。竹编艺术以绿色环保材料进行加工,制作技艺非常精细,往往用于收藏,具有极高的经济价值和艺术价值。
传承人曾阔凡
5.马渡山歌——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
马渡山歌产生并流传于宣汉县马渡关镇及周边地区带有浓郁地方风情的民间音乐,是马渡人世世代代生活在深丘和山区,交通闭塞,生产耕作方式落后而又努力与大自然抗争的必然产物。歌词大多数为七言,也有五言,内容往往来自于日常生活,口语化,唱起来朗朗上口。
祝酒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