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是推进电子商务示范平台建设。统筹建设市级农村电商公共服务信息平台、农村产品质量安全追溯平台,初步实现全市农村电商数据统计分析、公共服务站点管理、物流信息共享、电商扶贫展示等功能,进一步促进宜宾市特色初级农产品和初加工产品提质增效,2019年,全市民族地区网络零售额实现2.7亿元。
二是组建电商公共服务体系。依托民族地区县、乡、村三级农村电子商务公共服务站点资源,整合传统商贸物流,“十三五”期间,民族待遇县共建成县级电子商务公共服务中心7个、电商物流仓储配送中心4个,覆盖率85%;乡镇电子商务服务站53个,覆盖率96%;村级电子商务服务点211个,覆盖率68%。
三是培育电商市场主体。不断加大农村电商市场主体培育力度,提高农村电商的可持续发展能力。“十三五”期间,全市民族地区共组织各类电商培训4300人次,截至目前,民族待遇县网商总数850家。
四是组织优质农产品入网。大力宣传推广各民族地区待遇县特色产品,彝族弥猴桃草莓采摘体验园、苗族娃娃鱼、黑山羊养殖体验馆等优质农产品,通过农村电商,不断拓展营销渠道,产品销量和单价均大幅提高。
(宜宾市委统战部供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