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泸县坚持以“团结引领新乡贤,凝聚发展新力量”为主题,积极探索新乡贤人士统战工作,通过建立县、镇、村乡村振兴乡贤联谊会,加强政治引导、搭建平台、联谊交友、厚植乡情,充分发挥新乡贤人士在推进乡村振兴战略中的积极作用。
突出“统战+”
一是书记三个亲自,强化组织领导。县委书记亲自研究、安排部署、听取汇报,解决乡联会具体问题。成立了县委常委、县政府副县长担任组长,部门参与的乡联会工作领导组。县委统一战线领导小组制定《促进新乡贤人士助力乡村振兴发展2018-2020发展规划》。
二是构建三级网络,强化力量统筹。把新乡贤人士统战工作纳入县委总体工作部署、融入党建工作、社会治理和群众工作中,纳入目标考核、财政预算和机构改革三定方案。明确由县委统战部牵头,各成员单位以及镇(街)、村党组织负责人为新乡贤人士工作第一责任人,形成权责明晰、分工明确、运转有序的新乡贤人士统战工作体系。
三是成立三级组织,强化基层基础。建立老领导、老专家、企业老板、知名老乡、新型电商人才、新型乡土人才、新型职业农民等为主的“四老三新”新乡贤人士数据库。自2018年9月泸县成立四川省首个县级乡村振兴乡贤联谊会组织以来;20个镇(街道)、条件成熟的11个村相继成立镇、村乡联会分会,打造乡村振兴同心实践创新基地10个,县、镇、村三级新乡贤代表人士达到876人。
突出“作用+”
一是实施“四大回引工程”的“大媒婆”。打好亲情牌,开展宣传家乡、推介家乡,为家乡产业发展带好头、牵好线、搭好桥、献良策等活动,把更多新理念、新技术、新产业、新项目、新业态带回家乡,建设家乡。乡联会成立以来,乡贤人士为脱贫攻坚、疫情防控、基础设施建设等捐款捐物1200余万元,吸纳各类返乡创业人员3000余人,协助引进项目6项,资金13亿元。
二是传递“党委政府声音”的“金嗓子”。通过“东西部片区联谊交友”“农特产品直播带货”“春节茶话会”等各种交友活动,宣传农业产业化发展、金融普惠政策、泸县土地制度改革“三项试点”等政策,为28家会员企业争取到涉农项目35项、资金1000余万元;为农业中小企业融资担保农业贷款5164万元;积极引导群众参加土地流转、以股权形式加入专合社、供销合作社,成为农业产业的“股东”。
三是推进“基层治理”的“和事佬”。鼓励乡贤人士到村任职,李文宇担任王湾村柑橘产业园党支部书记,担任特聘村主任10人,村两委后备干部人选12人,中国共产党预备党员8人,不断筑牢基层党组织根基。编唱“新四礼”之歌,培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制定《村规民约》,大力弘扬移风易俗、文明乡风。成立“乡贤馆”“和事佬”工作室,通过“百姓法平百姓事”化解矛盾纠纷,协助调处土地权属纠纷18起、邻里纠纷58起、历史遗留问题8起、长期上访问题3起。用乡贤“软治理”来破解农村“硬难题”,促进了乡村和谐稳定,焕发农村社会治理的新生机和活力。
突出“示范+”
一是建强一支队伍。会员企业与中国海洋大学和四川农业大学合作,组建专家工作站和农业技术服务中心。乡联会成员中有全国妇代会代表1名、省劳动模范1名、省百名新型农民标兵1名、市级先进个人6名、县级先进个人27名。举办“农业技能大比武”,培养“土专家”“田秀才”112名。发展农业龙头企业3个、专合社85个、家庭农场54个,有力带动产业发展。
二是带优一片产业。拓展“统战+产业”路径,指导龙马祠、稻虾种养殖等20余个专合社采用土地流转、入股、租地等形式,积极引导周边村民参与合作社的发展,实现了专合社和农户利益共享,826户户均增收4000元。探索“乡联会+合作社”模式,引领走“供销社+公司+专合社+基地+农户+银行+电商+科技”的“七+”发展路子,集中力量发展桂圆、水稻、花椒、枳壳枳实等农副产业,预计户均增收2000元,助推乡村振兴同富奔康。开发“农业+旅游”,新发展“龙江峡”“永青农场”等农旅周边游体验式项目。
三是拓展一批市场。建立农村电商“新平台”,突破农产品销售难瓶颈。依托县电商大厦、县电商孵化运营中心、县“供销e家”电商综合服务中心,建立基层社、专合社、家庭农场等电商服务网点271个。推动泸县龙眼走进港澳地区和成都、重庆知名超市,带动“熟龙龙眼”等30余种农特产品上线进城,年实现销售收入5000余万元。
四是带火一批品牌。成功注册“溪河两岸”“世兰香”等10余种“泸县造”商标。通过“泸州市我要上村晚村民春节联欢会”“龙贯春会”“道林沟春茶采摘”“白龙塔枇杷采摘”等“文体+”农旅体验一站式活动,吸引周边群众及外来游客到现场参加达到30余万人次,销售农特产品1000万余元;通过网络现场直播以及微信推送,累计点击关注率达到180万人次,极大提升泸县影响力。
(泸县县委统战部供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