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四川统一战线 > 各地统战工作 > 正文
【攀枝花】米易县麻陇彝族乡“六抓六强”画出民族团结进步同心圆
http://www.sctyzx.gov.cn/  (2021-02-22 10:57:53)  来源:同心四川
分享到: 更多

米易县麻陇彝族乡是米易县最大的彝族聚居地,户籍人口2516户,10026人。辖区内有有汉、彝、傣、回、白族等5个民族,其中彝族人口占72%。近几年来,米易县麻陇彝族乡牢牢把握“中华民族一家亲、同心共筑中国梦”的主题,不断深化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创建活动,通过创建活动的开展,麻陇彝族乡呈现出民族文化发展繁荣、民族新村建设稳步推进、公共服务能力显著提升、产业发展强劲有力、民族团结和谐的喜人景象。近日获评第五批四川省民族团结进步“示范乡”。

抓组织领导,强化机制保障。开展创建工作以来,积极部署,全方位启动全省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创建工作,成立了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创建工作领导小组,全面加强对民族团结进步创建工作领导。认真贯彻落实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的《关于全面深入持久开展民族团结进步创建工作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意见》,将《意见》作为指导开展民族团结进步创建工作纲领性文件和基本遵循,组织全乡职工、广大党员干部和群众深入学习文件精神实质。制定《麻陇彝族乡人民政府关于在全乡深入开展全国民族团结进步示范乡创建活动实施方案 》《麻陇彝族乡民族团结进步示范乡创建活动“八个示范”专项实施方案》等配套文件,明确工作目标,细化工作任务,有计划、有步骤全面推进创建工作。

抓活动载体,强化共同体意识。充分利用职工例会、院坝会、座谈会等方式大力开展“四个一”和进乡镇、进农村“十二进”活动,乡党委每月组织开展一次党的民族政策学习会,各包村组每月下村开展一次民族团结、民族政策法规讲座。并利用村委会活动室为宣传阵地,每月在各个村集中放映一部民族团结教育影片;设立大型永久性宣传牌10块,制作宣传展板30余块,发放宣传折页1200余份,张贴宣传标语60余条,开展彝汉双语宣讲活动100余场次,受教育群众9000人次以上,使“三个离不开”“五个认同”思想深入人心;通过电子显示屏、QQ群、微信群等方式宣传民族政策、法律法规,切实增强群众民族团结进步意识。

抓示范引领,强化行动共识。发挥典型引领,创新推动整体提升。高度重视少数民族干部培养工作,提高民族地区干部工作能力。截至目前,全乡行政事业人员在编在岗 33人,少数民族18人,占51% ;副科级及以上领导干部10人,少数民族4人,占40% ;村社干部 125 人,少数民族101人,占80%;全乡党员 405 人,少数民族党员233 名,占总数的 58% ,少数民族党员和干部在全乡社会经济发展和稳定和谐中发挥着重要作用。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引领,积极组织开展民族团结进步创建 “四个一”“六个一”“十同十比”等活动,在各村每月开展一次卫生流动红旗评比活动。2020年全乡共评议出13个“麻陇榜样”模范带头人,涉及各行各业。成功申报县级示范单位5个,将民族团结进步创建活动向纵深推进,在全乡范围内开展创建活动,切实营造创建活动广泛关注、人人参与的良好局面。通过发挥典型引领,激励各族干部群众参与民族团结进步事业,充分调动社会各方面的积极性,组织、引导全乡各界支持和参与示范创建工作,使示范创建成为全乡共同的奋斗目标,形成了“人人有责、人人参与、人人共享”的良好局面。

抓文化弘扬,强化宣传氛围。大力实施少数民族文化“六个一”工程,弘扬民族传统文化。2018年筹集投资210万元建成一个占地面积2250平方米的彝族文化“姆陇”广场,建立了米易县首个彝族文化展览馆。2019年7月,在县委、县政府的大力支持下,成功举办麻陇乡历史以来“规模最大、人气最旺、质量最高、社会效应最好”的大型彝族火把节活动,带动当地旅游经济100万余元,微信直播平台点击量突破52万次。2020年按照疫情防控工作要求,在各村举办小型分散的火把节活动,通过火把节活动,积极展现各族群众团结进步、感恩奋进的良好风貌。挂牌成立米易县首个传统文化尼罗文化传习所。尼罗文化传习所通过组织民间传统文化传承人,开展以语言文学、风俗礼仪知识讲座和手工技能培训等形式来进行文化的活态传续活动,主要包括讲尼罗语言、尼罗民歌传唱、尼罗礼仪等。传习所的成立,有效营造少数民族传统文化传承保护社会氛围,进一步促进麻陇文化旅游产业的发展,带动当地经济社会的发展和民族团结进步,实现了民族文化传承与经济发展双促进、双提升。组建8支业余文艺队,在民族节日开展文化节目表演,利用村级活动室,积极开展“会唱一首民族歌曲”“会跳一个民族舞蹈”等“四个一”活动,传承和发扬了民族优秀文化。

抓基础夯实,强化民生改善。积极开展基础设施建设,民生事业不断改善。2019年,累计争取资金2390余万元,统筹推进各类项目建设,其中,扶贫资金1673.6万元,硬化道路22公里,新建桥梁2座、饮水管网2.4千米,新铺设砂石路3公里,新修沟渠3.512千米,新推道路3.27千米,维修加宽道路40.82千米,打造凉山自发搬迁贫困人口聚居点4个、彝文化主题公园1个,全力协助加快推进白麻路公路提升改造、坊田大桥修建,加快打通制约麻陇发展瓶颈。极大改善当地村民生产生活条件,为维护地区社会和谐稳定打下坚实基础。完善金融网点。2011年中国邮政储蓄银行麻陇营业所正式成立,但由于种种原因得不到保障,只营业半年就关闭。在多方努力下,中国邮政储蓄银行米易分公司麻陇营业所2016年底重装开业,彻底解决了群众存取款难的问题。同时,依托该网点开办攀枝花市首家互联网医院。 建成加油站。随着麻陇彝族乡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全乡已有摩托车5000余辆,各类汽车500余辆,拖拉机、微耕机等农用机械600余台。由于乡境内无加油站,严重制约了全乡经济社会发展,严重影响了群众的生产生活,通过近3年的不懈努力,2019年8月6日,中国石油麻陇彝族乡加油站正式开业运营,实现了麻陇人民群众几十年一直梦想在自家门口就能加油的夙愿。

抓发展路径,强化助农增收。通过积极探索产业发展模式,因地制宜、产村相融建设具有民族特色的繁荣、富裕的民俗新村。建成新田村彝家新寨、中心旅游接待新村、中心村传统村落3个民族特色生态新村。在中心村19户民俗旅游接待新村进行少数民族风俗特色塑造,从新村到农户,都是特色旅游装饰装修,处处既有乡村民居的美,也有彝族文化的魅,村民们也以此为依托,走上独具特色的彝族民宿旅游接待之路。着力解决产业结构不优,产品产值不高的问题,全乡通过“支部+合作社+农户+企业”合作的模式,借助得天独厚的自然资源,结合“一村一品”特色产业发展,积极探索高山印象种养殖专业合作社新模式,引导农户提高集约化、专业化水平,从各个层面提升养殖的标准化、规范化水平。持续擦亮农业品牌,着力在提质增效上求突破,坚持推进“一村一品”,各村产业各具特色(黄草坪村主要发展芒果,庄房村、马井村、红岩村主要发展标准化养牛、养羊和生态鸡,云盘村主要发展烤烟种植,新田村、照壁村主要发展红芽芋和核桃,中心村主要发展核桃和油桃)。重点打造无公害油桃、“彝乡阿黑”(黑毛猪)农业特色品牌,成功注册“彝乡阿黑”(黑毛猪)商标,大力发展油桃、核桃、烤烟,发展烤烟3950亩,油桃喜获丰收,每亩收入近2万元;核桃产量达2500吨,产值达1000万元。除主导产业外,不断探索芦笋、魔芋、红洋芋等农业新品种,楠木河细甲鱼养殖等特色养殖不断加强,为麻陇的产业结构调整和生态发展拓宽了道路,有效助力了农民增收。

(米易县委统战部供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