叙永县有5个民族乡,苗、彝等30个少数民族群众约7.8万人,占全县总人口的10.8%,是全省最大的少数民族散杂居县。近年来,叙永县委、县政府全面贯彻落实党的民族政策,形成了经济发展、民族团结的良好局面。去年,成功创建为全省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县。
一、坚持“三个联动”,全力创建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县
一是县级统筹联动。成立由县委书记、县长为“双组长”的民创工作领导小组,统筹调度、定期会商,下设办公室在统战部,负责日常工作。2017年来,领导小组专题研究民族工作20余次;制定创建工作方案等系列文件21个;抽调11名优秀年轻干部充实创建办,对全县创建工作开展网格化指导。二是全域系统联动。县领导同步包保联系乡镇民族工作,其中5名县委常委带头联系5个民族乡;乡镇、部门组建专班推进创建工作,落实123名具体责任人;少数民族较集中的村(社区)配备1名以上少数民族村干部,设立少数民族服务窗口,提供精准服务。三是深化干群联动。结合脱贫攻坚等工作,广泛组织干部下基层,听取社情民意,畅通民族地区“民声渠道”。完成42个少数民族村软弱涣散党组织整顿,全面落实少数民族村支书、主任“一肩挑”。
二、补齐“三大短板”,全力加快民族地区发展
一是补齐基础短板。“十三五”期间,投入1.41亿元,新建少数民族地区公路262公里。优先实施民族地区农网升级改造,5个民族乡均用上了优质电。在民族地区建设3个骨干水库、实施200余个小型水利工程,满足了6.3万少数民族群众用水需求。整合易地扶贫搬迁、新村建设等项目资金,建成23个民族村寨和集中安置点,解决了2000余户少数民族贫困户住房问题。二是补齐产业短板。在全县布局“赤水河流域水果”“高寒山区生态果蔬”等产业带,覆盖5个民族乡、127个民族村寨。打造石厢子会议旧址等旅游景点,创建乡村旅游民族示范村寨11个,带动2万多少数民族群众增收。三是补齐民生短板。“十三五”期间,投入4.47亿元,新改扩建民族地区学校117个;选派237名骨干教师到民族地区任教。投入870万元,新改扩建民族乡卫生院5所、村卫生室17个;实施全民预防保健,免费体检率100%,强化少数民族群众健康意识。
三、强化“三治融合”,全力增进民族团结进步
一是强化“法治”建设。县委统战部(县民宗局)会同县人民法院,探索民族地区矛盾纠纷化解机制,创新建立“石榴籽”调解三级责任网络,县级设“石榴籽”人民调解委员会,23个乡镇设“石榴籽”调解工作站,42个民族村设“石榴籽”调解工作室。通过联动运行,2017年以来累计化解矛盾纠纷2100余起,2020年到市以上信访量同比下降36%,治安和刑事案件同比下降32%。“石榴籽”调解模式得到最高人民法院、省委深改办、省委统战部等部门的肯定和推广。二是强化“德治”教化。组建苗族、彝族学术研究会,收集整理苗彝古歌小调300首、古籍35部;新建2个苗族文化展览馆和3个苗族扎染蜡染传习所,申报3项省级少数民族非物质文化遗产。开展“彝汉、苗汉双语教育”进校园,举办蒙古语、彝语、苗语培训班15期。加强宣传教育,制作宣传栏专刊50余版,发放民族知识读本等宣传手册2万余份,开展专题宣讲活动200余场次。三是强化“自治”强基。注重激发各级各类主体主动性,扎实开展民族团结进步创建“六进”活动,打造正东西湖学校、叙永镇百花村等民族团结进步示范点。截至目前,叙永县有全国民族团结进步模范集体1个,全省模范集体2个、模范个人4人、示范单位5个,泸州市先进集体9个、先进个人17人、民族团结进步教育基地5个。
(叙永县委统战部供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