泸县发生6.0级地震之后,“小善叔叔信箱”公益项目服务学校的孩子们还好吗?他们有没有出现一些震后急性反应?应该如何疏导缓解?
近日,在致公党四川省委思想宣传理论研究委员会、致公党泸县基层委员会的组织协调下,小善叔叔信箱项目组组织了来自西南石油大学、四川省学校文化建设研究会、四川师范大学生命教育和生涯规划行动研究中心、成都云峰社会工作服务中心的李静、张雅丽、李凯、官锐等6位志愿者,走进泸县震区所在的嘉明镇中心小学校、罗桥中心小学校、大同中心小学校及泸县青龙小学校,开展“小善叔叔震后心理疏导一堂课”活动。
李静老师通过团辅的形式,为大同中心小学校6年级学生开展了震后心理疏导的课程。课程以“谁和我一样”“感受分享”“呼吸放松和海绵大法”等流程协助学生倾诉地震带来的心理困扰。整个课堂学生反应积极,认真倾听别人的感受,认真学习小技巧。有同学说道,能在课堂上表达出自己的感受,虽然还是会害怕,但感到舒坦一些了;有的同学说,深呼吸一口气再慢慢呼出,整个身体就会放松一些。
张雅丽在罗桥中心小学校以焦点解决短期治疗理论为指导,通过自己以往舒缓紧张焦虑的成功经验帮助5年级的学生缓和因地震带来的心理困扰。她让学生给自己在地震发生时的情绪和现在的情绪打分,让学生看到自己分数变化的情况,进而寻找分数变化的原因。数据统计,80%以上的学生分数从低到高变化明显,都由地震时情绪低落到现在情绪稍好的分数体现;17%的学生分数从低到高的变化差距不大,但都是向好的状态发展;只有1位同学的分数维持不变。张雅丽引导分数变化大的同学分享他们采用的方法,帮助他们找到自己的成功经验用以应对未来的类似境遇。也向分数变化不大和没有变化的同学了解原因,并了解他们是否尝试过相关方法。最后,张雅丽带同学们一起尝试了“深呼吸”和“挤海绵”两种放松的方法,大部分同学反馈通过这两种方法觉得紧张的心情得到了一些缓解。
在相关学校的班级课堂上,小善叔叔志愿者运用“情绪温度计”和评量式提问了解学生的震后心理困扰程度,并让学生分享自己当前状态的原因。志愿者也分享了自己在遇到地震后的状态:失眠、做噩梦、没胃口、害怕等,然后引起学生共鸣。同学们主动给予反馈,主动分享自己的状态。志愿者带领大家做了“谁和我一样”的小游戏,了解到学生们在震后的状态和情况,学生在震后都出现不同程度的害怕和恐惧情绪,通过改善居住环境、与家人及朋友倾诉、家人朋友的关心等让绝大部分学生害怕和恐惧情绪得到缓解。
“小善叔叔震后心理疏导一堂课”的志愿者行程500公里,走进4所学校的19个班级,上了19堂课,面对面服务了震区的1000余名学生,对地震带来的心理上的恐慌、不适、担心、害怕等情绪进行了有效的疏导缓解。
省政协委员、致公党四川省委思想宣传理论研究委员会副主任高善峰,致公党泸州市委办公室副主任谭希,泸县民宗局副局长杨波,泸县人大城环资委主任委员、致公党泸县基层委员会主委罗冠英及致公党泸县基层委员会部分党员应邀参加了活动,并为上述4所学校参与“童心向党 我是红色基因传承人”征文活动获奖的同学颁发了获奖证书及奖品。
(致公党泸县基层委员会 罗冠英、李幸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