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是严把入口关,确保发展质量。坚持“三为主”组织发展政策,“积极稳妥、突出特色、质量第一、宁缺毋滥”发展原则,“支部考察、集体讨论、民主审批、上报备案”发展程序,重点抓好社会形象好、学历高、素质高、能力强,属于重点分工领域的代表性人士的发展培养。注重拟发展成员所在单位、所在支部、入党介绍人的“三方互动”,拟发展成员培养考察期一般不少于一年,特殊情况下不能少于半年。
二是强化党员日常教育管理。坚持对新成员进行集中培训,系统学习党派历史与章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参政党制度。将党派成员的轮训学习列入干部培训计划,通过开办各种主题班分期分批安排成员集中学习,着力学懂弄通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和参政党建设理论体系,确保思想“无梗阻”, 进一步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切实增进政治能力。建立健全加强党派成员教育管理的刚性制度,重点明确日常行为规范、强化代表性党员示范带头作用、健全完善党员教育管理制度、充分发挥基层组织主体作用、加强党派内部监督工作。
三是创新机制,形成监管引领合力。在市委会层面,进一步深化领导联系支部机制的同时,创新专委会运行机制,作出市委会委员担任专委会主任制度安排,通过市委会委员领头专委会机制,解决市委会委员履职弱化,作用发挥不够的问题,着力把专委会建设为集聚、锻炼人才的新型平台。在支部层面,通过建立党小组、支委会成员兼任组长的措施,进一步发挥好支委会成员作用,增强其履职意识,增进党派组织与成员的联系交流。建立党派组织与成员单位的沟通协作机制,形成共同教育管理、共同培养的良性互动氛围。
四是强化严肃执纪问责主动性。深化“严是爱宽是害”的思想认识,建立党员动态管理机制,通过严肃的党派政治生活、严格的组织纪律,防微杜渐,把成员的违法违规阻止在萌芽状态。建立完善民主评议成员机制,严格执行党派章程和相关纪律规定,违纪必究,下决心把不合格成员清除出去,保持队伍的纯洁性。
五是强化培养锻炼,助推成员精英化发展。强化党员学习培养机制,着力引导党员做本职岗位上履职尽责的表率者、社会责任的践行者、社会风尚的引领者,熟悉政情、社情、民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