绵阳市游仙区是少数民族散杂居区域,近年来,游仙区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主线,不断创新民族工作方式方法和平台载体,努力构建“一点三线三面”工作格局(区统站群团服务中心为点,东街社区、东路社区、开元中街社区为线,辐射到沈家坝、试验区、开元场三面),促进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共同团结奋斗,共同繁荣发展。
一、建强“一点”,夯实民族工作基层基础
(一)发挥统群中心作用。整合区统站群团服务中心功能,在中心内划出专门区域,设置区级“ 民族群众之家”,选聘5名政策理论水平高、民族工作业务能力强的专职协理员。服务站负责收集、汇总少数民族流动信息,建立少数民族流动人口服务信息库,发放少数民族群众便民卡,引导少数民族群众通过合理途径解决问题,使少数民族群众及流动人员有事能够找到“ 娘家”。严格落实值班制度,随时接待来访群众。
(二)培训提升工作能力。把学习宣传和贯彻落实《条例》作为促进全区经济社会发展和社会和谐进步的重要工作,政府常务会专题进行学习。区民宗局始终把宣传贯彻民族政策、法律、法规当作工作的重要任务常抓不懈。分五大片区、分季度对全区民宗干部进行培训,不断提高区、镇(街道)两级民宗管理干部能力加大宣传贯彻落实党和国家的民族政策、法律法规力度,不断增强干部群众的民族意识。
(三)健全完善工作机制。注重对涉及民族方面的矛盾、纠纷排查调处工作,党政领导高度重视,民宗部门及时介入,相关部门通力合作,少数民族代表人士积极发挥作用,确保将矛盾纠纷解决在基层,化解在萌芽状态,促进了民族团结,维护了社会和谐。
二、拓展“三线”,延伸民族工作纵向链条
(一)打造东路社区民族团结进步示范街区。编制《打造民族团结进步示范街区实施方案》,印发《游仙区新时代城市民族试点工作实施方案》等4个文件,召开游仙区城市民族工作专题推进会议4次,搞好城市民族工作和新时代城市民族团结进步示范街区创建统筹谋划。
(二)探索形成东街社区民族团结进步工作法。夯实民族工作三级网络两级责任制,强化城市社区综合治理,形成“一站三员三化”(在社区设立民族工作站,将社区干部培养成民族工作信息员、宣传员、调解员,实现民族工作管理网格化、服务多元化、保障制度化)的“一三三”社区民族工作法,有效破解城市社区民族工作难题。东街社区被评为省级民族团结进步示范社区。
(三)开展开元中街社区党派结对共建。从7个民主党派基层组织中选派优秀成员与社区内少数民族群众一对一结对,并开展各项社会服务进社区活动,捐赠爱心助困金、爱心书屋。设立“同心超市”,建立日常积分制度,通过积分兑换超市内的洗衣液、食用油、食盐、棉被等日常生活用品,有效激发各族群众致富的内生动力。
三、服务“三面”,增进少数民族群众福祉
(一)就业服务促发展。充分发挥好“ 三员”在民族宗教工作中信息收集、政策宣传和矛盾调解中的重要作用。将民族工作内容纳入社区网格化管理,建立民族问题会商和协调处理机制。 实施少数民族群众创业帮扶计划,协助做好场所选址、工商登记、税务办理等。
(二)就学帮困暖人心。通过选派支教教师、人员交流、送培送教等方式对涉藏州县、彝区等进行教育对口帮扶。在班级内部,积极构建民族团结、互帮互助的班级文化,充分发挥班干部的带头作用,利用课余、假期等时间帮助少数民族同学解决学习上的困难。组织辖区内各界爱心人士捐资捐物,帮助少数民族学生解决生活上的后顾之忧,从而使其全身心地投入到学习中去。
(三)就医扶弱解难题。组织就医政策讲座,发放政策宣传单,区中医医院、区疾控中心定期到社区开展群众送健康义诊、免费体检、发放防疫中药等活动。联合卫健、残联等部门,做好各族群众大病医疗救助、困难群众费用减免、“三无”人员救助工作,保障好群众基本医疗权利和健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