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民建叔叔阿姨们滚烫的爱心,这个冬天我们不会感到寒冷,我们会带着这份爱努力学习,将来报效祖国......”12月26日,一封来自四川省甘孜州石渠县瓦须乡中心校的联名感谢信,送到了民建成都市金牛区总支主委谢丹手中。在感谢信署名的地方,工工整整地签上了该校603位学生的名字。
这封信的背后,记录着一段感人的故事。
立下军令状
四川省甘孜州石渠县座落在海拔4000多米的青藏高原东南缘,被喻为“太阳部落”、距离“太阳最近的地方”,是四川省最偏远、交通最不方便的县之一,年平均气温-7℃,极端最低气温-45℃,是国家乡村振兴重点帮扶县。
2021年初,中共金牛区委统战部向区内各民主党派基层组织发出了积极助力石渠乡村振兴的倡议。民建金牛区总支高度重视,积极响应,并主动请缨承担石渠县最偏远的瓦须乡的帮扶任务。
开弓没有回头箭。总支结合自身实际,精心制订帮扶计划,层层进行动员部署,并立下军令状:充分发挥自身优势,整合会内资源和力量,在服务乡村振兴中留下民建符号、刻下民建印记、嵌入民建元素、凸显民建特色。
开展大调研
“调查研究是谋事之基成事之道,推进高质量脱贫与乡村振兴有机衔接就是要‘剔肤见骨找病根’。”2021年7月下旬,总支随区委统战部调研组历时两天、驱车1100公里来到了石渠县瓦须乡。路途的颠簸和强烈的高原反应让调研组一行切身感受到了什么是“心灵上天堂,肉体下地狱”。“高原气候环境带来的重重困难甚至痛苦和恐惧,未曾经历的人很难真正体会到,没有坚强信念和乐观精神的人也根本无法承受。” 总支主委谢丹提起这段经历,至今依然心有余悸。
七月的高原是一年中最美的季节,但大家无暇饱览美景放飞心情,强忍着身体的不适,投入到紧锣密鼓的调研中。调研组成员深入田间地头、走进乡镇村组,广泛了解实情民意。在瓦须乡中心校,调研组了解到,近年来随着产业结构的不断调整,市场经济日益扩大,大多数家长远离家乡,外出务工、经商等,将子女托付给自己的父母、亲戚代管,催生出了“留守儿童”和贫困生这一特殊的群体。经过详细摸排,该校有四分之一学生是贫困生,他们从来没有属于自己的彩笔,从来没有过像样的玩具,从来没买过新衣服,每天步行几公里上学。
“乡村振兴关键靠人才,灵魂在文化,基石在教育。”总支主委谢丹说,学生是教育的主体,是国家建设的力量之源,高质量的乡村教育,将更好地培育时代新人,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因此,为他们创造一个良好的学习环境、帮助他们完成学业是一件功在千秋的大好事。总支决定,用爱心去温暖他们的心灵,点亮他们的求学之路,照耀他们暗淡的生活!
爱心汇成河
“我捐2万”“我捐5万”“我捐赠台式电脑5台”“我捐赠字词典846册”......在总支的倡议下,涓涓爱心汇聚成河,共有166名会员捐款捐物总价值达25万余元。会员何建军、郝锐、叶尚才、罗知斌、朱俐、李亚西、曾春兵、吴军、钟孝娟等纷纷表示,帮助他人,快乐自己,授人玫瑰,手留余香,一起为孩子们创造一个辉煌灿烂的明天而献上一份真挚的关爱,让希望的光芒照亮他们的前程,这是参政党成员的社会担当。
总支根据学校的具体需求,用募捐的资金集中定制和采购了664套校服、25套实木办公桌椅和8台联想台式电脑、2台戴尔笔记本电脑,连同捐赠的846册字典词典,总价值达18万元。
由于疫情原因,总支决定通过金牛区西安路街道办事处四级调研员、瓦须乡党委副书记(挂职)张松山赶在入冬前将这些爱心物资送到学校和学生手中。张松山不负众望,以高度的使命感责任感完成了一场千里送温暖的爱心接力。
“轻轻地捧着你的脸,为你把眼泪擦干……”11月 22日,《让世界充满爱》这首熟悉的旋律在瓦须乡中心校园响起,在热烈和谐的氛围里,张松山和乡领导、校领导一起为排列整齐的孩子们发放校服。同学们穿上结实又暖和的新校服激动又高兴,脸上露出幸福的笑容,争相面对手机镜头向民建叔叔阿姨问好、道谢。“希望你们能够正视眼前的困难,发扬‘自尊、自信、自立、自强’精神,树立信心,立志成才,努力把来自社会的关爱化作战胜困难的强大动力,用自己的智慧和双手创造美好的未来。”总支主委谢丹和会员们面对镜头祝福和鼓励孩子们。穿越时空的对话为这寒冷的冬天增添了一抹暖意。
“饮水思源,回馈社会,一直是民建金牛区总支的优良传统。”总支主委谢丹说,为给贫困地区孩子创造一个良好的求学环境,我们利用尚余资金设立了“爱心圆梦基金”,在今后工作中,我们将进一步集全体会员的力量,扎实做好捐资助学工作,最大可能的关心、帮助困难学生和弱势群体,让他们点燃希望、实现梦想。
(陈德军 吴礼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