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们常说“火车跑得快,全靠车头带”,用这句话来形容民革大安区基层委员会副主委、自贡市大安区文化馆、美术馆馆长杨富平,一点也不为过。
用700万元成功撬动5200万元,53岁的杨富平办成了一件让人瞠目结舌的事——牵头高标准、数字化建成融入红色文化和盐龙灯等独具地方特色元素的全市一流文化馆,创造了自贡市大安区文化馆从无级别馆到国家三级馆,再到国家一级馆的跨越。
近日,喜讯再次传来——杨富平荣获“全国文化和旅游系统先进工作者”称号,成为自贡市唯获此殊荣的个人。
是什么让她扎根基层,创新思路盘活场馆,率先达标建成国家一级馆?且看在统一战线有着“铁娘子”之称的杨富平的建馆之路。
2012年,杨富平任自贡市大安区文化馆馆长,兼任区图书馆、区美术馆馆长。人员不足、经费紧缺、场地荒废面临拆迁、文化活动基本停滞....面对上任之初的困境,杨富平不仅没有退缩,而是展现了她“铁娘子”的个性,积极发挥统一战线人才荟萃、智力密集的优势,多方协调争取。
没有环境,她找到目督办,将文化事业发展纳入区委政府目标考核任务,优化管理环境;没有编制,她竭力向区里争取支持增编5个;没有人才,她创新思路大胆采用开放式办馆,面向社会公开招聘引进艺术专业人才8名,招募各类艺术志愿者200余名....她坚信,办法总比困难多,短短一一年时间, 杨富平就组建起了从社区到乡镇村组的80多个艺术社团。而今,这些团体常年活跃在一线并不断壮大,艺术活动和文化交流有声有色,基层群众文化生活得到极大丰富。
文化馆的职能究竟是什么?“我认为文化馆应该突出公益性原则,全面履行服务职责,由‘送文化’向‘种文化’转变,让群众广泛参与,真正将文化馆建成群众喜爱的活动之家、温馨之家。”杨富平说。
2016年,大安区文化馆争取到700万元的文化场馆专项建设资金。“当家人”杨富平在欣喜之余,也有所焦虑:“一座场馆拔地而起,土地、设计、招投标、基建、装修.....千头万绪,复杂程度可想而知。而这笔钱连拿地都不够,如何才能让区文化馆、区图书馆、区美术馆新三馆建设实质性启动?
在时任民革大安区基层委员会主委、副区长胡立的大力支持下,杨富平经过认真考量,决定用自己的倔脾气“较真”到底。她“厚起脸皮”反复汇报、多方协调呼吁,最终,她争取到政府债券资金4500万元,用700万元成功撬动5200万元,让建设新“三馆”的资金得到保障。
有了钱,新“三馆”建设怎样定位?一切又得从零开始。于是,无休止地学习参观几乎成了她生活的全部。她参与到同济大学设计团队中,亲历新“三馆”功能布局、设计使用、场馆风貌等规划;为保障建设质量,她打破地方低价中标管理模式,实现采购性价比最优化。
2017年,新“三馆”启动主体建设,2019年完成主体建设竣工验收,今年11月,一座占地约7亩、建筑面积约7100平方米的新“三馆"在大安区新民镇董家村拔地而起,并正式对外开放,成为东部新城的又一文化地标和市民们免费享受文化大餐的温馨家园。
在文化和旅游部公共服务司于近日公布的第五次全国文化馆评估定级拟命名一、二、三级文化馆名单中,大安区文化馆成功晋级国家一级文化馆。
把看似不可能的事变成可能,杨富平在平凡的工作中成就了不平凡的梦想,用“较真”和“执着”、“传承”与“创新”,生动诠释了统一战线成员和文化战线基层管理者“以人民为中心”的为民情怀和使命担当。
据悉,在时任民革大安区基层委员会主委、副区长胡立的带领下,杨富平与民革大安区基层委员会的同志们共同努力,以大安区独具特色的“盐龙灯”文化,融合民革特色,打造的“民革党员之家”,获得了民革中央授予的第二批全国“优秀民革党员之家”荣誉称号。它不但成为了党派成员组织活动的有力阵地,更是展示其履职能力、社会服务成果的大舞台。
(大安区委统战部 供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