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四川统一战线 > 各地统战工作 > 正文
【巴中】新艺人谭荣登的守艺之路
http://www.sctyzx.gov.cn/  (2022-05-18 21:52:38)  来源:四川统一战线

初夏,通江县诺水河镇碗厂沟村的谭荣登坐在瓦房前,蹬开双腿,弓着身子,双手托起木车盘上的陶泥,随着木转盘飞速转动,几秒的工夫,一只光滑的碗坯雏形就呈现了出来。紧接着,大到泡菜坛、缸盖、盐罐,小到杯子、灯盏,或大肚小嘴,或身量纤细,或珠圆玉润,或精致秀美……各种造型的陶坯从他手里变戏法地出现,依次摆放在木台上。

53岁的谭荣登是碗厂沟村最后一个熟练操作整套制陶工艺的人。他从12岁开始跟随父亲学习制陶技术,在碗厂工作20余年,技术掌握到炉火纯青——能随手做出心中所想器物,厚度、高度不用量尺,仅用一截没有刻度的篾条比划;用双手感知土坯的粗细和韧度、窑的温度;看烧窑时的青烟浓淡,掌握火候……

“烧窑点火,是制陶最重要的环节,把做好的陶坯烧成器具,就能卖钱了。”谭荣登回忆说,这是大家最期待的工序,窑火熊熊燃烧,现场欢呼雀跃,点燃的不仅仅是窑火,更是他们的热情和希望。

随着老一辈的制陶人逐渐老去,年轻劳动力外流,制陶技艺濒临失传,加之随着现代化生产的发展,纯手工业受到了极大的冲击,粗糙简单的工艺已经不能满足市场的需求,销路也是一个大问题。

因为对这片土地充满感情以及对制陶技术充满信心,谭荣登想把传统手工制陶技术传承下去,更想通过这门技术改善生活条件。“在困难时期,碗厂养活了我们家族上下几百号人,为什么到了现代就不行了呢?我父亲曾告诉我,既然喜欢这门传统手艺,就要好好地传承下去,我不想它在我手里失传,可我又找不到好出路。”谭荣登无奈地说。

“五一”期间,谭荣登应碗厂沟村第一书记王锋的邀约回到家乡,王锋还找来了碗厂曾经的老工人以及几个年轻人,他说,制陶技术是优秀的中国传统文化,被一代一代人传承下来,是人类文明薪火相传的象征,这项技艺不能丢。他畅谈自己的想法,他想让碗厂沟人的制陶技艺发挥作用,通过文旅融合,助力乡村振兴。他动员碗厂沟制陶人重操旧业,不但要将百年制陶技艺传承下去,还要让它体现经济价值,帮百姓实现增收,让制陶技艺成为碗厂沟乡村旅游的特色和亮点。

大家展开了热烈的讨论,他们准备重建碗厂工坊,大家一致认为,让老一辈制陶人带领年轻人学习制陶技术,继续保持制陶技艺“土色土香”的风格,但在样式和造型上要听取年轻人的意见,注入新鲜元素,力求新意、美观,迎合市场的需要。

谭荣登激动万分,跃跃欲试。假期期间,他就迫不及待地教授年轻人学制陶技术。年轻人免不了性急浮躁,谭荣登将他父亲和厂里老师傅们的制陶经验和处事方法耐心地讲给年轻人听。“我希望红红火火的窑火早点在碗厂沟燃烧起来,通过国家好政策的引领,我作为老手艺人,带动年轻人做好这门手艺,让日子越来越红火。”谭荣登充满期待地说。

碗厂沟的窑火熄灭多年,但老一辈的制陶人,匠心不息。他们告别碗厂后,并没有消沉,而是将自己投身到各行各业,务农、当建筑工人、做保洁、当保安……在不同的岗位上兢兢业业,普通平凡,像陶泥一样,出于土,朴实无华,经得起摔打,受得起煅烧,由土成器。任时光打磨,匠心如磐,老一辈传给我们的,不仅仅是一种技艺,更是这种匠心精神。

(通江县委统战部供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