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艺人”创业基地一一“蒲葵工坊”、“新农民”实践基地一一“大蒜种植基地”、“新乡贤”产业基地一一“中药材产业科技示范园”……这是东兴区田家镇实施“四新五好”工程的真实写照。
下乡创业的企业家、专业合作组织的负责人、本乡籍致富带头人、民间工匠人员、周期性度假人员……近年来,一个个新兴群体不断涌现,活跃在东兴区的各个领域。他们是“四新”群体,也是乡村振兴的助推器。
什么是“四新”群体?
所谓“四新”群体联盟,即“新农民”“新乡贤”“新艺人”“新移民”,东兴区以其内在涵义和定性界定标准,按照“专业合作组织负责人”“本乡籍致富带头人”“民间工匠人员”“周期性度假人员”四类标准对“四新”群体进行了具体的划分。
如何发挥“四新”群体的力量?
聚焦组织架构,建章立制“联好盟”
建立联盟把人员组织起来、建立制度把管理规范起来、建立阵地把家园打造起来。“三大”建立齐下,才能真正做到“联好盟”。
东兴区按照“一会三组”(即“新乡贤”联谊分会,“新农民”“新艺人”“新移民”3个小组)构建组织架构,建立“四新”联盟。制定新乡贤联谊分会章程和思想引领、议事决策、活动开展、会员学习、会员管理、财务管理等制度,在此基础上建立“四新联盟公约”,明确联盟组建目的、任务和职责,有效规范组织运行、活动开展和成员行为,保障成员的合法权益。同时,区镇合力、部门联动,按照“五有三能”标准(即有牌子、有制度、有形象、有展示、有人气,能办公、能活动、能交流),打造“四新”联盟活动阵地。
注重同心同向,加强引领“凝好心”
人心齐,泰山移。思想一条线,方能“凝好心”。东兴区坚持党建引领,把党的领导贯穿于“四新”工作各个方面,把“四新”联盟组建纳入区委统战部的重要议事日程,把“四新”工作纳入乡村振兴建设的总体规划。强化思想引领,组织“四新”联盟开展党史学习教育主题活动,发掘、学习“四新”群体中的党员先进典型。同时,实行激励引领。区、镇两级党委政府对“四新”群体推出“四个优先”(即政策优先扶持、服务优先供给、政治优先安排、典型优先宣扬)的激励措施,引导“四新”群体开启资源共享、信息互通、互利共赢的良好局面。
有效整合资源,搭建平台“聚好力”
要想把“四新”群体的力量汇聚到振兴大业的最前沿,必须要创建条件、搭建平台,其中包括建言献策平台、信息交流平台以及技术创新平台。通过“东兴统战”等信息平台,鼓励“四新”群体积极建言献策、提供参考。对接东兴籍在外成功创业人士回乡开展乡情恳谈会等活动,通过在外乡友的经验分享,拓展本地“四新”群体的眼界,增强创新发展的意识。通过开办网络直播和组织现场培训的方式,引导“四新”群体的农业技术能人带领技术回援,“线上线下”同步指导提高农民科技素质;开展“我们的新时代”等精神文明实践活动,引导曲艺、工匠的技艺高人带动本地老中青少各年龄层共同参与乡风文明建设,推动农村精神文明建设迈上新台阶。
立足乡村振兴,发挥优势“办好事”
当下,基层统战工作的重点是充分发挥“四新”群体力量,助力乡村振兴。要把“四新”群体的干劲充分激发出来,就要引领产业发展、搞活经济,引领参与治理、弘扬新风,引领投身公益、回报社会。“四新”群体投入资金,创办各类产业实体,建设中药材示范园区,参与基层社会治理,聚焦扶贫济困、文化提升、捐资助学、公益设施等社会民生领域,开展公益慈善活动、志愿服务活动,并在捐资助学、孝老爱亲、基础建设和疫情防控等方面积极作为。
一直以来,东兴区持续贯彻以建立“新农民、新乡贤、新艺人、新移民”四类群体联盟为抓手,开展基层统战工作实践创新,引领“四新”群体助力乡村振兴,汇聚起了新时代秀美乡村建设的强大合力。
(内江市东兴区委统战部供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