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通川区委统战部以磐石镇盐井坝村为同心实践基地,通过发挥统战自身资源优势,挖掘新时代乡村振兴战略视域下聚力服务乡村振兴发展的新内涵, 积极组织统一战线成员亲身参与乡村振兴战略实践活动,同心聚力,服务乡村振兴。
一、育人才,为引领乡村振兴选好“领头羊”
一是建好“人才库”,发挥党外能人积极作用。分类建立农技人才、手工艺人、民俗专家等党外乡村人才库,并纳入全区人才战略。动员致富带头人、返乡创业村民、退休党外干部积极参与村贤理事会,构建“精英治村”格局,形成人才广纳、因人兴业、因业兴村的良性循环。
二是当好“服务员”,强化乡村振兴人才支撑。动员30多位在外务工人员回村发展,让青年返乡就业创业,让乡贤能人回村投资兴业。把更多有利农村发展,适宜农民转移就业,符合农业发展方向的农旅优秀企业引进来、留下来。
三是借力“智囊团”,拓宽乡村振兴思路模式。鼓励统战人士为乡村振兴指路子、出点子。开展《新形势下村级集体经济发展的思考》等专题调研10余次,立足各自特色和优势领域,在乡村振兴的重点任务、难点堵点提务实之策、建创新之言。
二、强产业,为推进乡村振兴持续发展注入“新动能”
一是抓村企共建,扎实开展“万企兴万村”活动。通过产业帮扶、就业帮扶等形式,将企业发展与村集体收入、村民利益联结起来。103家民营企业参与“万企兴万村”活动,累计投入公益帮扶资金达908万元,产业帮扶资金2472万元,增强了造血功能。仅磐石镇就种植草莓3000亩、柑橘1700亩、蔬菜5000亩,2022年农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22458元。
二是抓平台搭建,川台农业合作携手共建。坚持“产村一体”发展思路,有序引进台资企业四川苏氏农业发展有限公司等一批致富带动能力强的优质企业。按照“公司+基地+农户”的产业经营模式经营企业,已带动周边10余户种植大户、100余户农户种植草莓,形成草莓种植集群,为乡村经济发展做出了突出贡献。
三是抓项目扶贫,农文旅融合大有可为。积极探索农文旅融合发展新模式,引进月湖生态农业观光园、康养田园、龙湖·蝴蝶谷等项目,大力发展观光农业、循环农业、创意农业、农事体验、田园社区有机结合的田园综合体,“小果园”“小菜园”“小民宿”百花齐放,推动田园变公园、农房变客房、劳作变体验,带动更多村民脱贫奔康。
三、抓生态,为做优乡村振兴新蓝图提升幸福感
一是留住乡愁乡韵。多次邀请党外知识分子中懂规划及景观打造、城乡环境治理和新农村建设经验丰富的专家到盐井坝村实地勘察,遵循“不搞大拆大建、不搞风貌塑造”两不原则,坚持“原真性保护、原住式开发、原特色利用”三原特色,通过“旧院新置、旧味新品、旧材新用、新材旧用”四新四旧模式,保留村落原汁原味、本土本色,做到“修旧如旧”。打造的“同心·吴家院子”既有浓浓的中国风,又有古朴的乡村风,成为市民周末乡村游的首选地。党外知识分子收集编撰的“巴渠童谣”被认定为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助力磐石都市农业体验区成功申报为“巴渠童谣”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体验基地。
二是整治人居环境。借鉴统战思维中的大团结、大联合,协调新的社会阶层人士、民营企业家积极履行社会责任,从规划、投入、建设、运营,全链条参与人居环境改善。在后期维护上,指导成立院落管委会、议事会、监事会,设立卫生基金,建立“房前屋后各自扫,划定区域轮流扫、道路沟渠保洁扫、每月一次固定扫”的卫生机制,村民达成了“自己的家园自己管”、“美丽乡村我守护”等统一认知。
三是树立乡风文明。盐井坝村同心实践基地把加强乡风文明建设作为乡村振兴的“灵魂工程”来抓,采取文化墙、小喇叭等群众喜闻乐见、通俗易懂的传播形式,让文明新风入脑入心。协同打造百姓议事厅,推选党外干部王云友担任议事会副理事长,以“传递党的声音、学习政策法规、讨论村院发展、化解邻里纠纷、调解家庭矛盾”为主要内容,营造了“家事国事天下事事关百姓、你议我议大家议议出新风”的良好氛围。盐井坝村先后被评为省、市级“乡村振兴示范村”、“省级卫生村”、“市级文明村”、“市级四好村”。
(达州市通川区委统战部供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