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四川统一战线 > 各地统战工作 > 正文
【达州】宣汉:讲好“五个故事”开创民族团结进步事业新局面
http://www.sctyzx.gov.cn/  (2024-10-14 21:48:01)  来源:四川统一战线

宣汉是四川省少数民族地区待遇县,是全省土家族人口最多、唯一聚居并建有土家族乡的县,境内有土家族等少数民族34个、近7万人,其中98.7%为土家族,主要集中在龙泉、渡口、三墩、漆树4个土家族乡和樊哙土家族聚居镇。近年来,宣汉县始终紧扣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主线,奋力讲好“五个故事”,不断开创民族团结进步事业新局面。2019年12月,宣汉县人民政府被表彰为“全国民族团结进步模范集体”,2023年1月,宣汉县成功创建为“全国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县”。

讲好“一县成军”的红色故事

宣汉红色文化底蕴深厚,孕育了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王维舟和新中国10位开国将军,创造了一县成军(红三十三军)的传奇。我们依托这些优势,建成了王维舟纪念馆、红三十三军纪念馆等阵地,广泛开展“学红军精神、当民族团结楷模”等系列教育活动,每年受教育群众超10万人次。2022年,依托红色文化,打造了全省首家以民族团结进步为主题的图书馆——来鹿书院。如今,来鹿书院已成为宣汉各族群众的最“热”打卡地、休闲地、学习地,成为开展民族团结进步教育的重要场所。今年暑假期间,每天超2000人次到馆内阅读打卡,受到社会各界人士和市民广泛赞誉。

王维舟纪念馆

讲好“一景扶贫”的共富故事

脱贫攻坚期间,宣汉在贫困程度最深的土家族聚居区开发建设巴山大峡谷文旅扶贫示范区,带动46万余群众奔康致富,实现“穷区变景区、景区变富区”,创造了“一景扶贫”鲜活经验,兑现了“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一个少数民族也不能少”的庄严承诺,做法入选世界旅游联盟旅游减贫案例。在“衔接”期间,景区带富作用持续增强,聚居区农村居民人均收入稳定增长到2万多元。如今,该片区已从过去的“住的是茅草棚、啃的是洋芋坨、睡的是包谷壳”,变成现在的“最美区、最富区、最团结和美区”。

龙泉土家族乡罗盘村过去非常贫困,没有电灯,没有公路,人均收入不足800元,很多男青年娶不上媳妇,嫁出去的女儿都不愿意回娘家。该村支部书记李永太,带领各族群众在没有挖机、铲车、项目资金的情况下,靠人力抡大锤、凿山石、挖土方,带头卖猪卖牛捐款,在高山绝壁上修通了100多公里道路,在全县率先实现了户户通公路。他还带领群众发展中药材产业3万多亩,让该村人均年收入提升到2.1万元,家家户户住上了小洋房、买上了小汽车。李永太也因此获得“全国优秀党务工作者”“全国民族团结进步模范个人”称号。

巴山大峡谷

讲好“一颗明珠”的文化故事

宣汉是巴文化之乡,拥有丰厚的巴文化资源。宣汉利用巴文化优势,建成全国首个巴文化专题博物馆——罗家坝遗址博物馆,成功争创为“全市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基地”。巴文化是中华民族多元文化的共同组成部分,我们充分依托巴文化和遗址博物馆,广泛开展“寻巴觅賨——川渝地区巴文化研究论坛”、“探寻巴人足迹传承文明精神”等活动,相继承办两岸青年“寻巴之旅”“巴文化假期行”等活动10场次,迎接台湾高雄参访团、台湾青年巴蜀文化体验营等参观交流12场次,巴文化成为各民族的共同情感纽带、共有精神家园。

罗家坝遗址博物馆

讲好“一地政策”的惠民故事

用好少数民族待遇县“一地一策”特殊待遇,将省级留存的县级税收全部用于改善民生。紧紧抓住国家对民族地区教育特别支持政策,全力建设教育强县,2014年至今累计考入本科5.1万人、清华北大135人,一大批各民族孩子走出大山、圆梦大学。

陈思良出生在宣汉县一个偏远农村家庭,小时候是一名留守儿童,通过自身努力,于2014年考入清华大学,现在四川大学华西医院工作。他说:“我是刚好赶上了好时候,享受了待遇县加分政策,才有幸考上清华大学,顺利走出大山、走进大学、参加工作,我非常感恩党和政府的关心关怀,一直在努力学习工作、回馈社会,我也时刻坚守医者初心,当好新时代民族团结的践行者、促进者、守护者。”

四川省宣汉中学

讲好“一马当先”的发展故事

宣汉坚持赋予所有改革发展以彰显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意义,以维护统一、反对分裂和民族团结的意义,以改善民生、凝聚人心的意义,聚焦“百强晋位、冲刺千亿”目标,全力推动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今年上半年全县GDP总量、地方一般公共预算收入总量、第一产业增加值总量、规上工业增加值增速4个指标排全市第1,在“百强县”榜单中晋升4位至第86位,各族群众“共富蛋糕”不断变大,共同走向社会主义现代化基础不断夯实。坚持将财政收入的70%用于改善民生,各族群众实实在在地享受到了改革和发展的红利。

来自新疆墨玉县的阿力木·巴柯尔,在宣汉经营烤肉店已有10年,现在他把妻子和儿女都接到宣汉生活,他说:“我在宣汉生活得很好,生意也不错,大家对我像一家人一样,当地干部还帮助我解决了很多经营上的困难和孩子读书的事情,我很感激他们,我喜欢宣汉,这是一个温暖的大家庭。”

宣汉县普光化工园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