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川西北高原的广袤土地上,阿坝州不仅是长江黄河上游重要的生态屏障,更是多元民族文化交融荟萃的核心区域。近年来,阿坝州坚决贯彻落实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坚定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冰天雪地也是金山银山理念”,始终把生态文明建设摆在突出战略位置,全州林草系统紧扣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建设任务要求,坚持“生态优先、绿色发展”工作思路,将林草生态保护发展与民族团结进步事业紧密融合,让生态建设成果惠及各族群众,让绿水青山成为凝聚人心、促进团结的坚实纽带,绘就出一幅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大美阿坝画卷。
共护绿水青山,夯实民族团结进步生态根基
阿坝州将重大生态工程作为凝聚各族群众共识的纽带,通过制度化、常态化举措筑牢生态管护防线,让各族群众在共同守护家园中强化“生态命运共同体”意识。
以建立制——压实“四级林(草)长”责任体系,动态调整责任人与责任区,完成卧龙林草管理移交,健全配套制度,创新“林长+输配电杆(线)管护员”模式,推动林长制工作从被动落实向主动履职转变。同时,建强基层管护阵地,全州174个乡镇均建成规范化林长制办公室,1117个村实现“一长三员”网格管理全覆盖,管护力量直达村寨“最后一公里”。截至目前,累计巡林8.76万人次,发现并整改问题2180个,形成有效闭环;深化集体林权制度改革,落实各项举措,划定试点区域,搭建“一站式”林权流转平台,在保障群众权益中促进资源协作共享。
以护守绿——通过“天上看、地上巡、图上比”立体化模式,对全州5580万亩天然林、4718万亩草地、883万亩湿地及1292棵古树名木实施全周期管护,筑牢生态屏障。坚持铁腕执法,办理林草行政案件104件,推行生态环境损害赔偿“一案双查”;深入开展“林电共安”三年行动,加强防火宣传与隐患整治,实现连续38年无重特大森林火灾;引入森林与林下经济保险,常态化防控林业有害生物,为生态安全加上“双保险”,让依赖林草资源的群众吃下“定心丸”。
共享生态红利,奠定民族团结进步物质基础
阿坝州积极探索“生态美、产业兴、百姓富”融合路径,通过扩大绿色总量、释放生态价值,让各族群众在共享成果中增强获得感。
扎实推进若尔盖山水工程、“双重”等重点生态修复工程,累计完成大量营造林、种草改良、沙化及湿地修复任务,组织各族群众义务植树166.8万株。实施“全域增绿”提质行动,改善人居环境,为生态旅游和特色产业发展奠定基础。同时,加速打造若尔盖国家公园、四姑娘山世界地质公园、黄龙自然保护区升级等生态品牌IP,使其成为民族地区发展的“新名片”。
发展“高原森林粮库”,推进相关项目,创建示范基地,上半年林粮产量和林业产值实现双增长,并通过技术培训引导群众发展林下经济。探索生态价值转化,制定专项方案,加强合作,推动林草产业规模化;红原林草碳汇项目取得新进展,生态旅游基地促进文旅融合。落实生态补偿,推进汶川县国家储备林建设,完成林地流转7.5万亩、营造林2万亩,实现产值4000万元。大力推广“以工代赈”,实施林草生态建设项目,吸纳13361名当地群众就业,以岗位带动收入增长。落实12699个生态护林员岗位,发放公益林补偿资金1.62亿元,鼓励组建专业合作社,让群众在生态建设中“手拉手、心贴心”。
共促文化交融,凝聚民族团结进步思想共识
林草工作根植高原民族文化,在生态实践中搭建情感联结桥梁,让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融入守护绿水青山的全过程、各方面。
传承民族生态智慧,注重挖掘“神山圣湖”等传统生态文化,并与现代保护理念相结合。松潘县进安镇仓坪村一棵600余年树龄的古树,因文化场所受到良好保护,成为生态“活标本”和群众祈福的情感载体,体现了传统智慧与现代保护的完美融合。
依托若尔盖湿地、九寨沟林长制主题公园、四姑娘山地质公园、黄龙风景名胜区等自然瑰宝,搭建研学、生态体验平台,吸引各族青少年和学者在领略自然之美中促进交往交流交融,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同时,全州林草系统干部职工与各族群众在巡护、科研中结下深厚情谊,党员干部深入村寨解决林权、产业难题,用“一站式”服务传递关怀,成为民族团结的宣传队和践行者。
展望未来,阿坝州将持续深化“生态+民族团结进步”融合发展,创新工作载体,推动林长制与基层治理深度融合,努力将更多生态红利转化为群众的获得感和幸福感,让这片绿水青山成为各族儿女携手呵护的“团结林”,在阿坝高原续写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各民族共同团结进步、共同繁荣发展的新篇章。
(阿坝州委统战部供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