渡口,是船只出发或停靠的地方。嘉陵江上有一个特别的渡口,这里是红军发起强渡嘉陵江战役的主渡口,是红四方面军长征出发地,这里便是苍溪红军渡。
站在昔日炮火纷飞的渡口,踩在红军还留有温度的土地上,仿佛能听见当年的枪炮声和呐喊声,看到那一个个浴血奋战的身影。
1935年3月28日夜,塔子山下灯火通明,晚上9时,徐向前总指挥发出“急袭渡江”的战斗命令,(命令:第30军担任主攻,快速抢渡!)几十艘小船在夜幕的掩护下,如离弦之箭直射对岸,敌军发现神兵天降,惊慌中匆忙应战,我军迅速强渡,冲锋号响彻云霄,渡江战士浴血奋战。29日拂晓,插上嘉陵江西岸的红旗,也似一把钢刀插入敌人心脏。红军乘胜追击,连克九座县城,控制了川东北广大地区。伟大的强渡嘉陵江战役由此拉开序幕,苍溪,也挺立起了红四方面军长征出发地的永恒丰碑。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人无精神则不立,国无精神则不强。”伟大的强渡嘉陵江战役凝聚了苍溪各族人民伟大团结精神的磅礴力量。千百年来,中国人民始终团结一心、同舟共济,建立了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形成了守望相助的中华民族大家庭。无论是在民族危亡之际同仇敌忾、抵御外侮,还是同心同德艰苦奋斗创造中国发展的辉煌成就,中国人民的亲身经历深刻昭示:团结就是力量,团结才能前进,一个四分五裂的国家不可能发展进步。只要各族人民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就一定能够形成勇往直前、无坚不摧的强大力量。
是的,绝不能忘记为什么出发,为谁出发!
八十多年过去了,昔日的硝烟早已散尽,但这个叫“出发”的地方,红军精神与民族团结意识世代流传。为了走好新时代的长征路,各族人民在各行各业把热血和青春挥洒。他们当中有不远万里来自阿坝州茂县的羌族教师杨英,在边远山区河地镇小学校的三尺讲台上兢兢业业、教书育人;有来自重庆的土家族小伙胡斐,从事特色产业种植技术,把他的汗水奉献给了梨乡大地,在脱贫攻坚和乡村振兴工作中大放异彩...他们都是红色基因在这里生根发芽最好的见证,同时也是共产党人为谁而出发最有力的回答!当年鏖战急,今朝更辉煌,在红军当年选择出发的地方,兰渝铁路穿境而过,亭子口电站隔江而起,天然气开发冲天而出,雪梨、红心猕猴桃香飘万里,一座美丽的新县城崛起在嘉陵江两岸。
一起向未来,整装再出发!
如今,各族人民再次从这里出发,他们踏着红军的足迹,以擦亮“产业强县、绿色家园、红色苍溪”为引领,阔步走在乡村振兴的宽阔大道上,为喜迎党的二十大召开,为新时代治蜀兴川广元实践再上新台阶,贡献自己的力量。他们以更高、更快、更强的雄姿,迈步新长征,启航新征程、创造新的辉煌!
(苍溪红军渡西武当山景区事务中心 供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