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广元市朝天区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主线,立足实际,坚持“三聚焦”建设“三个家园”推动民族团结进步创建,促进和谐稳定发展,全力打造民族团结进步创建“升级版”。
一、聚焦“民族团结+文化引领”,建设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
一是“三交”故事聚力量。将民族团结工作与红色文化挖掘宣传有机结合,深入挖掘蜀道文化、红色文化、三线文化,通过媒体报道、口述史、纪录片等形式,记录和传播各民族交流交往交融故事、共同团结奋斗故事。组建红色旅游志愿服务队伍2支,培养讲解员5人,把红色文化融入体验、研学、爱国主义教育等活动,接纳红色研学活动20余次。强化景区民族团结进步故事挖掘与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培育融合、民族文化与演艺展演融合,开展沉浸式演艺展演节目10余次,让游客在民俗风情体验中自觉维护民族团结,有力促进各民族共同繁荣进步。
二是文化元素创品牌。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华传统文化、“砖雕”文化、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麻柳刺绣文化宣传,传承优秀民族文化。积极谋划修缮建设红坪县苏维埃遗址、孟必豪烈士墓、旅游停车场等7个文化旅游和基础设施项目,打造完成红坪爱国主义基地、红色文化广场、展陈馆等作。提升完善明月峡中国蜀道文化陈列馆、新生村村史馆、曾家山旅游规划馆、麻柳刺绣传习所,麻柳刺绣传习所入选省级非遗扶贫就业工坊,虞美人麻柳刺绣合作社“绣德绣才绣人生 巧手绣制脱贫梦”被评为全省文旅公共服务高质量发展优秀案例,朝天区获评2021—2023年度“四川省民间文化艺术之乡”。
三是丰富活动拓内涵。将民族团结元素融入山歌、狮舞、傩戏等形式多样、喜闻乐见的朝天民俗文化传承演出活动,贯穿全区民歌大赛、体育赛事、联欢会等各类活动,深入挖掘朝天乡土文化,开展舞龙灯、娶亲等体验性民俗活动项目,引导和鼓励村民自编自导自演“村晚”、农民运动会等交流互动活动。不定期开展品读红色书籍、宣讲家风故事、“法律维权课堂”、“消防安全、食品安全大家知”等主题活动,弘扬社会公德、传播家庭美德、树立维权意识、提升民族信心,激发各族群众对党的感恩之情,增强跟党走的信心和决心。
二、聚焦“民族团结+民生改善”,建设共同富裕幸福家园
一是环境治理塑“颜值”。以改善人居环境作为促进民族团结的重要抓手,全力推进人居环境整治,打造完成朝天镇马家巷、大滩镇新生村环境综合整治,在城区及各乡镇场镇积极治理占道经营、乱堆乱放、不按规定停放车辆现象,常态清理路面垃圾、墙面小广告等,倡导居民群众共同维护社区形象,共建整洁、文明的生活环境,引导号召各族群众爱清洁、讲卫生,提升村内外环境,擦亮乡村底色,建成“清洁村庄”139个,切实提高了各族群众的获得感和幸福感。
二是特色产业促增收。深入实施少数民族特色村寨项目,积极培育农旅文融合发展新业态,助力民族特色产业加快发展,水磨沟镇红坪村充分发挥红坪县苏维埃政府、战壕地堡等红色资源保存完好、集中连片优势,盘活村集体优势资产资源,红坪村开办农家乐,出售特色农产品,提供旅游服务等,预计年人均收入将增加600元以上。沙河镇围绕“2+N”主导产业发展模式,依托岭上盛境、樱花谷景区,持续做大做强乡村旅游+(核桃、樱桃)农业“品牌”,建成万亩核桃示范园区,培育核桃等专业合作社11个;建成黄羊、生猪、冷水鱼养殖基地3个,带动全镇发展肉牛、黄羊、生猪等特色养殖户20余户,助力各族群众增收致富。
三是技能培训促就业。结合市场需求及全区产业发展实际,依托专业合作社,围绕技能含金量高、就业待遇好、岗位需求紧缺、群众参训意愿强的工种开设培训课程,组织各族群众开展农家特色菜技能培训、少数民族特色美食展示、麻柳刺绣技能培训等活动,开展各类职业技能培训46期,参训群众2185余人次。按照“培训+就业”持续做好后续服务管理,定期通过电话回访、实地走访等方式,了解参训学员后续就业情况,全面掌握参训学员技岗适配度,实现培训就业无缝衔接,累计提供招聘岗位3677个,输送各族群众到省外务工6098人,实现劳务收入500万元。
三、聚力“民族团结+服务保障”,建设守望相助和谐家园。
一是示范典范建样板。积极试点少数民族流动人口服务管理信息平台,强化探索川陕同心示范走廊朝天特色品牌,以川陕同心示范走廊建设为载体,推动跨区域合作建立川陕甘宁等4省(地区)联动沟通机制,建立“共商、共建、共创、共管、共享“五共”机制,开展产业互抓、人文互通、和谐互创、经验互鉴、资源互享“五互”行动,保障少数民族人口均等化与特色化服务,实现人口流动、拱北走坟、社会治理、打击犯罪等信息互通,有效强化流动人口双向服务管理,建成了跨省区民族工作新样本,打造了跨省交界地区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创建、融合协同发展的典范和样本。
二是便民惠民提质效。积极营造有利于民族团结的服务环境,促进便民服务高质量、高标准发展。设置“政银联通”服务窗口,将人社、医保、税务、不动产登记等业务量大、受众面广且可承接的33项常办服务事项授权给农商银行专办窗口办理。整合企业和群众眼中需经多部门、多环节审批才能办完的53项“一件事”,制作成二维码统一上墙,张贴在政务服务大厅,并在乡镇、银行及公众号上投放,实现了“二维码扫一扫,事项办理全明了”。开发多功能咨询预审系统,个性化设置事项材料清单和模板,提供排号、事项清单模板调取等服务,通过预审窗口“免审”办理,资料缺项的及时对单完善,有效降低各族群众办事成本,提高办事效率。
三是民风民俗育新风。大力弘扬家庭美德,倡树文明新风,充分发挥先进典型在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的引领示范作用,持续开展民族团结示范单位创建、文明美丽乡村创建、好媳妇、好公婆、孝老敬亲评选活动,不断提升各族群众文明水平和道德素质。积极开展新时代乡村新风文明建设,通过婚事新办进万家、丧事简办惠百姓、红白理事树正气、村规民约立新风“四项举措”奏响乡风文明新乐章。依托新时代文明实践站(所)建立村民议事会、红白理事会等组织,积极倡导村民讲文明、树新风、做表率,引导群众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在潜移默化中形成良好新风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