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进一步拓宽新的社会阶层人士联谊交友、学习培训、文艺创作平台,今年,市中区委统战部依托杜高密瓷尚艺术馆,成立市中区新联会文化艺术专委会实践创新基地,进一步强化全区统一战线阵地建设。
市中区委常委、统战部长刘斌为区新联会文化艺术专委会实践创新基地授牌
作为市中区新联会常务理事、陶瓷艺术家、国家一级美术师、景德镇中外陶瓷艺术家协会常务理事的杜高密,以瓷为纸,匠心创作,将壮阔山河的旖旎风光,古韵嘉州的人文历史,跃然瓷器之上,成为乐山当下的又一艺术代表。
杜高密展示瓷绘作品
与“瓷”结缘 一见钟情
上世纪80年代,杜高密开始学习书法和绘画,2012年,杜高密应好友邀请前往江西景德镇,第一次接触到瓷本绘画,他很快被其中的乐趣吸引,“纸本绘画只有一个平面,但在瓷器上绘画需要就形借势,就像必须和瓷器对话一样。”
显然,对杜高密而言,相较纸绘,瓷绘更具挑战。他不仅将艺术创作从纸面转向瓷面,更是直接开始研究烧制瓷器,探索瓷器在乐的发展变迁。
“我的窑在苏稽镇,从拉坯、上釉,然后烧制,每件作品都亲力亲为。”杜高密介绍道。
从被瓷绘吸引,到烧瓷,再到创作瓷绘,杜高密既是书画艺术者,亦是烧瓷匠人,同时,他还是潜心研究乐山瓷器史的学者。
“瓷器,曾在乐山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杜高密介绍,乐山有陶始于汉,隋唐时期,峨眉河畔,荻平山设窑取土广烧陶器,大宋元明,西坝古窑,规模庞大,历经三朝,且高温窑变独具独色。民国时期于青衣江畔虎头山,辜李坝设清华瓷厂,当年李琼久先生曾在瓷上作画20多件,至2002年清华瓷厂因历史原因退出,结束了乐山近2000年的陶瓷历史。
描述这段历史,杜高密情绪高昂,言语间无不表露着他对家乡的热爱与自豪。
杜高密潜心创作《战时故宫》瓷绘作品
以“瓷”绘史 触景生情
杜高密瓷尚艺术馆位于安谷镇杜家场村的岷江之边,面朝杜家场码头。
据了解,1937年,故宫博物院和中央博物院为保证文物安全,分三路西迁川黔。而中路文物经汉口、宜昌、重庆、宜宾等地,于1939年7月10日到9月18日,分批抵运杜家场码头等。随后,在安谷镇安然保存了8年之久。为此,杜高密创作了一组名为《战时故宫》的瓷本绘画艺术作品。作品生动细腻地绘出故宫文物在杜家场码头落船登岸,众人齐心协力将其运至典守场所并严密看管的故事。
《战时故宫》作品与杜家场码头相望,旧景如故、新作感人。
让瓷绘走入寻常百姓家。不久以前,杜高密又以乐山大佛为创作元素,推出新的文创产品——瓷绘杯。记者看到,该瓷绘杯是开心微笑的大佛,大佛调皮地比出“OK”手势,周身是萦绕在祥云间的五只蝙蝠,杯身另一侧则是杜高密原创的打油诗,读罢使人开心一笑。
“希望大家在使用这只杯子时能开心快乐。”杜高密讲述他的创作思路,“五只蝙蝠寓意‘五福临门’,微笑着的大佛脚踏三江,鲤鱼跃动,处处传递着祝福之意。”
杜高密近期创作的文创产品
传承“瓷”艺 畅述衷情
放眼杜高密瓷尚艺术馆,质朴雅致,布局清晰,目光所见,皆为瓷。与此同时,面向公众开放的艺术馆,还具备研学科普的功能。
日前,一群稚嫩的孩子来到杜高密瓷尚艺术馆,他们满怀好奇与期待,在杜高密的指导下,尝试瓷绘创作。在创作的间隙,孩子们对乐山瓷器的发展历史也有了新的心得体会。
“作为新阶人士,我要用文艺作品传承嘉州文化、传播嘉州声音、讲好嘉州故事,持续推出群众喜闻乐见的瓷艺。”杜高密说。
(来源:无限乐山、市中区委统战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