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 年,会理市继续实施文旅惠民工程,进一步促进各民族深度交流、交往、交融,加强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建设。
文化惠民增民智。抓好会理有线电视网络及广播电视“村村响”“户户通”质量维护和安全播出工作,新安装机顶盒 500 台,便利偏远地区少数民族群众了解党和国家方针政策、新闻资讯,满足群众多样化精神需求。免费开放所有公共文化设施,市文化馆、图书馆、文管所和红军长征过会理纪念馆等常年错时延时免费开放,公开展览各民族文化和传统手工艺品等,增进各民族文化交流认同。市图书馆年接待读者 9 万余人次,开展送书下乡 2 场,赠送图书期刊 1000 余册,举行线上线下阅读推广活动 13 场、图片展览 8 场,开展《听丫丫老师讲故事》品牌活动 30 期,服务家庭 800 余户。红军长征过会理纪念馆义务接待红色党性教育、青少年和未成年人教育等 284 场,服务干部群众 7.9 万人。加强与宁南、布拖等周边县市文化交流,举办异地文艺演出 3 场、本地演出活动 18 场,开展送文化进村(社区)、社团、学校和摄影讲座等 37 次,举办书法美术作品展 4 次,惠及群众 11 万余人。新创作的舞蹈《彝寨风情》、美术作品《杜鹃花开》等融合多民族风情,促进民族文化传承创新。
文化保护传承强信心。与四川省文物考古研究院合作持续开展新安出土文物整理研究工作,完成 258 件/套古建筑构件文物标本征集。发动各族群众广泛参与,积极利用中华民族传统节气定期举办庆新春、龙肘杜鹃文化采风、傣族泼水节、祭龙节、石榴节、端午节、冬至节等文旅活动,主动展示多民族传统节日风俗习惯,促进各民族文化融合、传承、创新。继续传承与发展地方非物质文化遗产,申报会理铜火锅、苴却砚为四川省优秀非遗工坊,新增入选省级非遗名录项目 2 个、非遗传习体验基地 2 个。加强非遗传承人培养,鼓励群众积极参与非遗技艺学习,定期举办非遗培训班、展示展销活动等,让各民族群众在参与中共同守护和传承优秀文化遗产,增强文化自信心。2024年,会理市成功创建“四川省历史文化遗产综合保护利用县域试点”。
文旅高质量发展促融合。加快会理古城南北街、古城传统院落、瀛洲园酒店、仓圣宫等文旅重点项目维修,深挖会理千年古城历史文化底蕴。落细落实《会理市实施全域旅游战略加快文旅康养发展扶持补助办法》,配套发展兼具现代特色和地方民族特色的餐饮、住宿产业,促进各民族互嵌式就业。加快市内 A 级旅游景区、特色民宿提档升级,孜莫拉石榴酒庄、新安水韵傣乡和绿水镇松坪村开展 3A 级景区创建,皎平渡红军渡江遗址被评定为国家 3A 级旅游景区,东城巷成功创建省级旅游休闲街区,会理市成功创建“第六批天府旅游名县”。2024 年,会理市接待游客 600余万人次,实现旅游收入 73.41 亿元。国家、省、州电视、广播、纸媒等权威载体纷纷转载以会理民俗文化、风景美食、人文历史等为主题的优质短视频;会理网红推荐、达人攻略、打卡引流、变装短剧、软性植入等新时代宣推方式成为会理人引以为傲的对外交流名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