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四川统一战线 > 各地统战工作 > 凉山 > 正文
【凉山】会理市新安傣族乡马鞍桥村 党建引领绘就民族团结乡村振兴新图景
http://www.sctyzx.gov.cn/  (2025-08-15 08:47:49)  来源:四川统一战线

新安傣族乡马鞍桥村党支部坚持以党建为引领,深入践行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将解决群众“急难愁盼”与激活发展动能紧密结合,通过精准关怀困难群体、创新发展集体经济,有效提升基层治理效能,不断增进民生福祉,在金沙江畔绘就了一幅温暖人心、凝聚力量、共同发展的民族团结进步新画卷。

聚焦“急难愁盼”,以“三三制”关怀行动筑牢团结之基

村党支部深刻认识到,关心关爱特殊困难群体是巩固党的执政根基、密切党群干群关系的关键。为此,马鞍桥村创新实施“三三制”工作法,扎实推进“大摸排、大走访、大关怀”三大行动。

一是强化组织引领,找准切入点。在乡党委领导下,成立由包村领导牵头,村常职干部、移民支委、驻村队员组成的“三大行动”专班。以村党委为核心,发挥战斗堡垒作用,精准聚焦辖区内留守老人、孤寡老人、留守儿童、困难青少年、因病因灾致贫返贫群体、残疾人等“六类困难群体”,坚持需求导向,全面摸排掌握其家庭信息、生活状况和实际困难。

二是注重过程管控,守好人情关。统一关怀标准,不搞范围限定。做实“三条申报线”(村组干部上报、驻村工作队收集、市级部门反馈),确保底数清、情况明。规范“三个流程”(动员研判、复核公示、回访评估),精准识别锁定125名关怀对象,确保公平公正、阳光透明。

三是整合多方资源,办好暖心事。积极争取市场监管局、市第二人民医院等帮扶单位资金支持,落实村组自筹,协调中国银行会理支行、太平洋保险会理分公司等企业捐赠爱心物资,汇聚部门、乡村、企业合力。统筹考虑移民与非移民、本村村民与外乡移民、脱贫户与一般户的差异化需求,紧扣生产、生活、健康核心,按照“一户一策、一人一法”原则,精准落实政策、产业、生活、健康、心理、就业、激励等七项关怀措施。解决3名残疾人办证事项,8户村民申请事项;购买鸡苗224只、玉米2.2吨,实施产业帮扶18户;向125户发放米、油、面等物资;联合市第二人民医院义诊服务537人、免费发放药品215支(盒),落实50名残疾人、老年人在乡卫生院理疗服务;对6名老人走访慰问、心理疏导;实现2人就近务工,发放7名困难优秀学生激励金3500元、留守儿童慰问品3套。这些实实在在的举措,切实改善了困难群众的生产生活条件和身心状态,架起了党群“连心桥”,夯实了各民族共同团结奋斗的情感根基。

立足资源禀赋,党建引领激活各民族共同团结发展动力

在温暖民心的同时,村党支部将发展壮大村级集体经济作为增强“造血”功能、实现共同富裕、夯实民族团结物质基础的重要抓手。

一是用好政策资金,盘活存量资产。科学规划利用专项资金,将100万元脱贫村飞地产业发展资金入股铁骑力士生猪代养项目,实现稳定分红(2024年5万元)。利用集体经济发展资金110万元购置挖机、装载机,积极对接企业项目用工,创造劳务收入(2025年已实现10万元)。

二是用活特色资源,拓展多元增量。充分利用金沙江干热河谷丰富的光照资源,将闲置的移民生产管理设施屋顶租赁给光伏企业,年增收1.56万元。对接安装新能源充电桩3台,提供运维服务,年增收0.5万元。依托村集体经济公司(水韵傣情公司),承接乡管水库运营维护业务,年增收5万元。

三是鲜明需求导向,深挖发展潜力。探索运营维护移民后扶净水站项目,改造设备扩大净化水供应范围。积极对接金融机构(中国银行会理支行)争取整村授信,筹划流转闲置移民生产用地,探索“村集体+公司+农户”模式发展规模化果蔬种植。加快实施120万元乡村振兴衔接资金项目(管道架设),为来年新增烟叶种植、做实烤烟服务打好基础。盘活苗圃基地仓储分拣中心,计划在果蔬收购季开展租赁分拣服务,增加集体收入。集体经济“初步起势”,为村级公共服务和持续帮扶提供了有力支撑。

凝聚团结奋进力量,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马鞍桥村的生动实践,是党建引领基层治理和乡村振兴的缩影。通过聚焦困难群体施以精准关怀,解决了傣乡各族群众的揪心事、烦心事,传递了党的温暖,增强了各民族群众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通过立足资源禀赋创新发展集体经济,拓宽了各民族群众增收渠道,激发了各民族群众发展内生动力,为实现共同富裕奠定了坚实基础。在这一过程中,党员干部带头深入群众、服务群众,各族群众在共同奋斗中加深了解、增进情谊,共享发展成果,有效促进了民族团结进步,不断铸牢了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全面推进乡村产业、人才、文化、生态、组织振兴凝聚了磅礴力量。新安傣族乡马鞍桥村正朝着产业兴、百姓富、民族亲、乡村美的目标稳步迈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