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泸州市纳溪区以民主党派工作为创新着力点,以问题为导向、党派建设为抓手、主题活动为载体,把民主党派人士凝聚起来,组织起来,探索出一条基层民主党派工作新路径。崔保华同志亲临调研指导,给予充分肯定。
一、以四无问题为导向,完善机构建立机制。一是着力解决“无办公机构”问题。成立全额拨款事业单位纳溪区民主党派服务中心,结合纳溪工作实际,落实办公场地,做到了“两统一、五集中”,即统一制作挂牌、统一配办公室设备,做到民主党派党务集中办理、档案集中管理、活动集中组织、经费集中管理、成果集中展示。二是着力解决“无专职人员”问题。在编制紧张的情况下,落实3个事业编制,1人对应服务两个党派基层组织,定岗定责,专职负责民主党派相关工作。三是着力解决“无工作经费”问题。将每名民主党派成员每年1000元工作经费列入财政预算,每年落实20万元工作经费用于组织民主党派成员开展活动,民主党派承办和组织的大型活动、重大课题调研等所需经费由区财政另行安排解决。四是着力解决“无活动场所”问题。全区建立了8个民主党派教育基地,丰富教育实践载体和内容,强化民主党派思想、组织、制度、文化、廉政建设,进一步增强“四个自信”。
二、以四聚活动为主题,立足职能发挥作用。一是着力深化共识,开展“聚心”活动。以学习贯彻中央、省市区党委相关会议和重要文件精神为主线,加强民主党派成员思想政治引导,及时掌握党派成员思想动态,帮助党派成员明辨是非、站稳立场,切实把广大民主党派成员的心聚集到党委政府决策部署上来。二是着力议政建言,开展“聚智”活动。组织民主党派成员紧紧围绕党委政府中心工作,重点围绕项目落地、园区建设、交通大会战、脱贫攻坚等方面重点难点问题,开展“献智”“引智”“借智”活动,建睿智之言,献务实之策,谋创新之举,帮助党委政府科学决策。三是着力聚贤纳英,开展“聚才”活动。不唯地域引进人才,不求所有开发人才,不拘一格用好人才。发挥民主党派组织优势、联系广泛优势,支持民主党派基层组织“走出去”,与高校、发达地区党派组织建立合作关系,通过合作平台,广纳英才,为地方经济发展提供人才支撑。四是着力服务发展,开展“聚力”活动。积极支持和引导各民主党派结合自身特点,主动融入党委政府中心工作,广泛开展“党派联村”、“关爱留守”、招商引资、智力支农、定点合作、结对帮扶、捐资助学等活动,聚焦经济发展社会民生,助推经济社会事业发展。
三、以四项建设为抓手,加强党派自身建设。一是突出政治引导,强化思想建设。深入开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主题教育活动,以民主党派“老同志课堂”为抓手,加强民主党派与中国共产党“同心”光荣传统教育,特别注重加强民主党派年轻成员、新成员思想教育,丰富政治引导形式,强化“同心”思想传承。二是突出能力提升,强化组织建设。依托民主党派服务中心,建立健全民主党派组织发展、学习培训、课题调研、评比激励、财务管理等一系列制度,做到党务集中办理、档案集中管理、活动集中组织、经费集中统筹、成果集中展示,有序推进党派基层组织建设良性发展,逐步走上制度化、规范化轨道。三是突出形式多样,强化文化建设。组建同心文艺队、举办学术交流、建阅览室、开展专题文化活动等多形式,打造“肝胆相照、荣辱与共”的“同心”文化、民主协商的参政文化、同心奋进的班子文化、兴趣高雅的学者文化、洁身自好的清廉文化。四是突出民主监督,强化廉政建设。积极推进民主党派内审和监督工作,帮助民主党派不断加强内部监督、推进廉政建设,加强党派财务管理,通过开“廉政课堂”、设“廉政书柜”、建“警示教育基地”等形式组织开展活动,提高民主党派成员自我防腐守廉意识和能力。
初现成效:一是党派建设更加有力,区辖民主党派组织获民主党派中央表彰3项、党派省委表彰23项、党派市委表扬60余项,其中民革、农工党获党派中央“优秀基层组织”称号。二是服务发展更加多元,区辖民主党派为贫困村引进企业(项目)7个,其中3000万农业项目2个;引进四川惟思科技有限公司等14个企业,项目资金6亿余元。三是建议献策更加高效,11条意见信息被全国政协采纳,1条被中央统战部采用,2条获省委常委签批,90余条被党派中央、省委采用,转化成全区决策近30件。四是服务形式更加丰富,送医、送法、送教、送农技、送温暖、送梦想“六送”服务实现常态化,“党派+ ”活动异彩纷呈。五是品牌影响更加广泛,在推进基层民主党派工作中,聚合衍生出了一系列“同心”品牌,如“同心关爱留守”“同心博爱基层行”等,创建了“四川统一战线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基地”“四川省社会主义学院教学科研基地”等教育基地,成立了护国人文学院、纳溪区社会主义学校、纳溪区中华文化学校等载体平台,扩大了工作成效。( 罗小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