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禄均,农工党党员,泸州市和江阳区人大代表,来自泸州市江阳区民宗局,挂职盐源县盐塘乡坝窝村驻村工作队。
2019年10月,跨进盐塘乡坝窝村村民杨左果家大门,干净整洁的院坝、堆放整齐的柴火、隔着篱笆散养的土鸡、农活回家正在洗脸的男主人......欣欣向荣的气息扑面而来。“宁可食无肉,不可居无竹”,大门两侧掩映的翠竹,将院坝装点得别有一番情趣。谁曾想到,两年前走进这户人家,却又是另一番景象。
这巨大的变化,得益于张禄均在坝窝村实施的“四比四讲”文明新风活动。
千里辞家,只为肩上使命
2018年7月,刚到坝窝村时,张禄均就在想:驻村帮扶干什么?怎么干?初次全覆盖走访,每次跨进老乡家的院坝,脏乱差的场面刺痛了张禄均的心。对!就从抓环境卫生入手,让村民在物质文明有了保障之后,精神文明需求同样得到提高,“养成好习惯,形成好风气”,那才叫高质量脱贫。于是,他冥思苦想,花费一个月的时间,策划出具有很强操作性的“四比四讲”文明新风活动方案,并细化考核细则,扮演好智囊团的角色。
当时,很多人不理解张禄均的做法,就两年的援彝时间,折腾个啥?不如安安稳稳过两年,顺利回家。他们还不知道的是:作为独生子的张禄均,他的老母亲偏瘫已有十年,幼子不足八个月。是妻子理解这份不甘退缩的援彝情怀,主动辞去国营单位待遇优厚的工作,解决后顾之忧,才实现他的援彝梦。妻子只有两个要求:“一是保证自身安全;二是不能虚度光阴。”他是带着家人的嘱托、单位的寄望、党派的期待来援彝的。
奔走“化缘”,夯实脱贫基础
“巧妇难为无米之炊”,想要活动开展起来,一定的物质奖励和活动经费是必要的。坝窝村的村集体经济几乎空白,没有经费保障,张禄均就四处奔走汇报,得到了盐源、江阳两地党委政府领导的关心和支持。
于是,盐源县委组织部在村里建起好习惯超市,让村民通过文明习惯积分免费兑换生活物资;盐源县委统战部积极筹措活动奖励资金;农工党泸州市委会送来暖冬物资;江阳区人大常委会给村民添置家庭卫生用具;江阳区委统战部和工商联给村民购买鸡苗鸡饲料;泸州漫卡婴幼园给村幼儿园小朋友送来爱心教玩具,发起“用爱心温暖凉山小朋友”捐赠活动……
两年来,来自各方的爱心纷纷汇集到坝窝村,累计达到26万余元。坝窝村干部群众奋发有为的精神面貌深深打动了凉山州和盐源县党政领导,专门筹措700余万元资金实施村道拓宽、边沟治理、入户路硬化、房屋改造等项目,将坝窝村作为美丽新村示范打造。这些资金有力夯实了坝窝村脱贫攻坚基础,确保高质量脱贫能够如期实现。
奋笔疾书,激发内生动力
为了扩大宣传面,张禄均精心准备了八幅墙体标语,如“全民同心向党,全村四比四讲”、“养成文明习惯,先从厕所做起”等,浅显易懂的语言一下子吸引了村民注意。他还充分利用党建月会、广播、走访等契机,深入宣传活动意义、目的,尤其是相关激励措施,激发村民内生动力。张禄均还挑起宣传队工作,注意挖掘活动中的闪光点,先后在盐源相关媒体上发表20余篇宣传稿件,并在村内的微信群里转发,极大激发了村民的自豪感和荣誉感,村民之间逐渐形成相互竞赛的良好局面。
在这期间,还发生了一件有意义的事情。张禄均刚开完院坝会,引导村民形成规范牲畜养殖的村规民约。哪晓得没过几天,村支部书记家的牛就糟蹋了庄稼,村支书第一时间赔偿了损失,可能是觉得不好意思,就没声张。张禄均在走访中发现了这条线索,觉得很有警示意义。“村看村、户看户,社员看干部”,村规民约能不能逗硬,就看在干部那里逗不逗硬。于是,一篇《书记交罚款》的故事在村民中引起极大反响,散养问题得到迅速有效的解决。
张禄均每年组织表彰评比活动,邀请典型户代表分享活动心得,邀请当地最负盛名的查尔木嘎民间艺术团给大家带来文化大餐,用大家喜闻乐见的方式,将感恩教育和“四比四讲”文明新风活动融入到节目当中,让大家共同分享文明活动的喜悦。
尽管彝区老百姓生活环境艰苦,但一样有美好生活的需求。一旦内生动力被激发,大家都会积极响应。那份荣誉感、获得感和归宿感,在一张张热情洋溢的脸上毫不保留。2018年仅有23户家庭获得表彰,2019年就扩大到163户家庭。像杨左果家自筹8千元资金和投工投劳改建院坝,实现生产生活功能分区这样的故事每天都在上演,就连村里最懒惰、返贫风险最大的贫困户罗某也主动清理房前屋后排水沟,自己整改养殖房。每到雨季来临,村民会自发组织对水渠清淤,处理公共区域卫生死角。社会风气、感恩教育取得了实效。
硕果累累,皆因心中有爱
如今的坝窝村,村容整洁、乡风文明、邻里和谐、精神振奋,正在实施入户路硬化、房屋改造工程,即将启动路灯项目......相信在不久的将来,展现在大家面前的是越来越美丽文明的新坝窝村。坝窝村也被评为凉山州唯一一个移风易俗州级示范村,今年还要申报省级示范村。张禄均有幸作为唯一一名驻村队员,在聚光灯下向全凉山州介绍“四比四讲”工作经验。
走在盐源县的大街上,时常有叫不出名字的村民主动跟他打招呼,就连村里声名远播的老上访户每次见到张禄均也会伸出大拇指,说:老张,你干得好哦。
患有高血压的张禄均,连接种出血热这种地方病疫苗都不符合条件,有次血压飙升到190,也是在组织、家人、朋友的“严令”下才回泸治疗,控制在130后又带上药品和嘱托返回盐源继续奋战。因为,他每当想起对援彝工作的爱,就觉得浑身都是干劲儿!总觉得只有加倍努力工作,才无愧于来自各方的寄望和期待,是这份爱,让坝窝村开出了文明之花。
(江阳区委统战部供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