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冬的泸州虽些许寒凉,也不免想出去走一遭。走去哪?我想看浩荡奔腾的大江,想见层峦叠嶂的青山,想饮丰满醇厚的佳酿,想入粉墙黛瓦的古巷。想到这儿,忽有一声音呼唤:“去南城吧,去看看酒城烟火最盛处。”
一、这儿是东流的江河
行至江边,先见到的是国窖大桥。“一桥架西东,天堑变通途。”我想,任谁都会发出这样的感慨。忽听见不远处传来一句沧桑的低语:“这旁边就是原来的宝来桥。”我心中一颤,只见一个老者白发苍苍,面露温情,眼中竟有希冀之光。
宝来桥,遥远又熟悉的名字。这记忆中的古渡口是时间的门户,承载着无数往来足迹,见证着岁月沧桑。伫立在江边,我想起了老人讲过的故事。
上世纪的宝来桥渡口,清一色的小木船,每只承载十余个乘客,两个船夫立于船头船尾,划桨掌舵,小木船就这样破浪前进,横渡长江。百年之后,它让步于现代城市的车水马龙,成为泸州人心中经久不消的一粒朱砂。
我沿着江边漫步,微风拂面,江水泛起涟漪。浩荡长江见证了历史的变迁,撷取了文化的滋养。我仿佛感受到江水悠悠呼吸,听到河岸树木低语,它们默默地讲述着过去的辉煌,展望着未来的希望。
远处,宝来桥的影子在水面上若隐若现。这儿是人们相聚相别的地方,是那些故事的情感纽带。我想象着,往事中那些乘船而行的人们,眼中或满是离别,或充满希望,而东流的江河却总是他们追云逐日的起点。
二、一座山,一座塔
问路上行人,南城有何景可观,得到的回答是:拥一座山,观一座塔。正巧,泸州老八景之二。
山是忠山,“宝山远眺”之名早有耳闻。
步步前行,见树木参天,溪水潺潺。这山绵延数里,能见一山香樟秀丽,一片松柏葱茏。登临山顶,俯瞰曲水绕城,东眺长江万里,确不负盛名。
还有怀古拥今、落瀑听泉等南园八景,仿佛在诉说着古老的传说和故事。
听另一登山之人说,三国时诸葛亮曾驻兵于此,对蜀国“鞠躬尽瘁,死而后已”,泸州人为表纪念,明朝时把宝山改名为忠山。站在这里,我像是穿越了千年,与诸葛武侯对话,感受先贤风采。
塔是白塔。在忠山之巅远眺北城的白塔,气势宏伟。杨慎的“白塔朝霞红散绮”一句,让“白塔朝霞”闻名。
可以想象,当年杨慎站在塔前,天空湛蓝如洗,五彩霞光如道道锦缎唤醒江城,景色绚丽,耀眼夺目。
“你说这里啊,看不见咯。”塔下摆摊的小贩摆了摆手,他在这里坐了二十多年。确实如此,站在塔下,传闻中巍峨的白塔在周边商业楼的衬托下竟有些娇小。
可如今,这周边大大小小商贩无数,白日吆喝,夜晚灯明,行人来来往往,人声鼎沸。古今交融,也有了一种独特美感。
三、时光未尘封美酒醇香
南城的每个街巷,都洋溢着酒香。倒也不奇怪,毕竟这里是国窖1573发源地,拥有着“1573国宝窖池群”和“泸州老窖酒传统酿制技艺”双国宝。
我缓缓走进国宝窖池群,仿佛步入了一段尘封的历史。阳光透过古朴的窗棂斜洒在窖池之上,金色的光斑在窖池表面跳跃,如同匠人的灵魂舞动。
这里,一砖一瓦都是历史痕迹。在这儿,我能感受到千年工艺的传承,能看到一代代酿酒大师的辛劳。这些明朝时期建立的窖池历经岁月沧桑,见证了中国酿酒业的发展和繁荣,成为“中国白酒酿造的活化石”。
尘封的是历史,不是美酒的醇香。
端起一杯酒浅尝,醇厚的口感,独特的香气,我不禁联想到泸州人举杯痛饮,对酒当歌的豪情万丈。不求精细,不讲繁琐,只求痛快淋漓,尽兴而为。
酒香醉人也动人,从曹操的“对酒当歌,人生几何”到李白的“但愿长醉不复醒”,一首首传世诗篇诵出,美酒醇香穿过时光长河,飘向了现在。
四、烟火最盛处
走着走着,已是夜晚。我想,也该去看看这酒城烟火最盛处。
慈善路,“泸州白糕”“红桥猪儿粑”“泸味2012”三家店里挤得满满当当;三星街,火锅、烧烤、江湖菜,五颜六色的招牌撑起夜宵一条街;水井沟,各种各样的小吃摊一字排开,从街头到巷尾,琳琅满目。
这几条小街,没有豪华的商场,没有精美的装潢,却有着一种特别的气息,那就是人间烟火气。
每一道美食背后,都有独特的故事。比如那家“泸州白糕”,手艺传承了几代人。比如那家“喷火龙西昌烧烤”,深夜仍旧忙忙碌碌。比如那家“NOMO咖啡”,创新的黄粑风味美式既奇妙又美味。
图18
在这些地方,我看到了形形色色的人。有事业刚起的年轻人,工资微薄,却舍得在美食上慷慨花费;有抱孩子的夫妇,品尝着各种美食,脸上洋溢着幸福笑容;还有忙碌一日的上班族,他们来这里觅食,用美食抚慰心灵。
这里的烟火气,是淳朴、真实的生活气息。有普通人的生活,有欢笑和泪水,有梦想和坚持。那些食物,就像是座座桥梁,连接起每个人的故事。
南城的“江、山、酒、巷”抒写着酒城烟火,见证着酒城最盛之地,感动着酒城儿女。
(文:谢婉玲 供图:南城街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