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虽然是碎石路,但是汽车、摩托车可以都安全地开到家门口了。以前只能任其腐烂在山上的竹子也能砍来卖钱了,靠着这条碎石路,每年仅竹子就要卖上五六十万元,这都要感谢返乡创业的乡贤社长庞国洲。”在四川省泸州市纳溪区打古镇兴莲村六社,村党支部书记魏青云满怀喜悦地说。
回乡当社长 打通致富路
今年63岁的乡贤庞国洲,是土生土长的兴莲村6社人。年轻时为了让家人摆脱贫困,他跟随同乡到浙江务工,他跑工地、进鞋厂、做渔具。1998年,已经从事渔具生产近10年的庞国洲看到庞大的渔具市场后,毅然将自己多年的积蓄全部拿出来投资创办了渔具配件公司。如今,靠着高质量的产品和诚信经营的理念,他公司生产的渔具配件不仅畅销全国,还出口到韩国、马来西亚等国家,让他获得了丰厚的回报。
2017年7月,乡贤庞国洲回到家乡泸州投资建设渔具配件分公司时,看到老家20多年前挖的一条近2公里长的毛坯路,已被高过人头的杂草覆盖。道路不通,就会很大程度制约乡村的发展。
2017年8月,兴连村进行社干部换届选举,庞国洲积极参选。在竞选大会上,庞国洲说:“我个人富不算富,我竞选社长就是想让我们六社的群众都富起来。”最终,他以98%的高票当选为新一任社长。
走上社长岗位后,庞国洲开始践行自己的诺言。针对道路不通的情况,他请来区交通局专业技术人员对毛坯路升级改造所需资金进行测算。他做好表率,率先捐资10万元,此举也得到了村里在外创业的成功人士和村民的支持,大家纷纷出资出力。在他的奔忙下,道路改造也正式动工。
功夫不负有心人。在历经20天的连续施工后,兴莲村六社近2公里长、4.5米宽的碎石路终于建成了。路通了,货运卡车畅通无阻开到竹林边运输竹片。看着一车车竹子源源不断运出山外、村民欣喜清点收入的场景时,庞国洲脸上洋溢着幸福的笑容“竹子换钱了,村民们年收入增长了,没有比这更让我高兴的事。”他开心的说。
套种板蓝根 林下也“掘金”
往竹林深处看,竹林下套种的中药材板蓝根郁郁葱葱、长势喜人,挂在枝梢上的种子已经变红,即将迎来采收期。这些天,兴莲村6社村民余国华正在管理竹林下套种的中药材板蓝根。余国华感慨的说:“庞社长回乡修通公路后,不但竹子卖钱了,他还与广西中药材公司签约在竹林下套种‘订单’板蓝根,每亩竹林下套种的板蓝根都能让我们增收2000元。”
兴莲村六社地处该村的半山腰上,虽然农业生产条件差,但却为竹子的生长提供了得天独厚的环境。全社2000多亩土地,竹林地就占到70%。路通后,虽然山坡上的竹子能换钱,但庞国洲又发现,竹子间伐一次要等2至3年才能见效益,而在这期间,竹林就没有一分钱的产出。
“能不能利用竹林下的空地套种经济作物来增收呢?”庞国洲又开始思考赚钱新路子。2020年他经人介绍与广西某中药材公司签约了订单种植板蓝根合同,并率先试种了100亩板蓝根。庞国洲说,林下板蓝根种植让竹林下的闲地得到了充分利用,不仅吸收调节地表径流和涵养水源,还美了乡村。由于板蓝根适应性强,耐严寒,试种的100亩板蓝根都获得了好收成,每亩鲜叶和茎秆的产量达到近4000斤,实现收入达2000元。“板蓝根再生能力强,如果不挖根,播种一次可以收割好几年。”庞国洲介绍,由于板蓝根管理简单,且收益可观,这几年套种面积已经累计增加到了近1000亩。
为了让更多的村民都能在竹林下多“掘金”,2022年,庞国洲在农业部门的支持下成立兴莲中药材种植专合社,让村民走上了统一种植技术、统一价格、统一销售的规模化种植之路,让“农民鼓钱袋、环境更生态”在兴莲村六社变成了现实。
(施雪 周超文邓建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