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攀枝花】盐边县:民族非遗文化开启红宝乡致富之路

2020-11-16 11:38:09 来源:四川在线

红宝苗族彝族乡位于盐边县最北端,是攀枝花市唯一的苗族乡。走进这里,除了感慨物华天宝、钟灵毓秀之外,更多的是被这里深厚的人文底蕴所吸引。

日暮时分,干坪子村苗族文化传习所(文化阵地)展馆内还有阵阵欢声笑语传出,走进馆内,便看到几个头戴珠贝头饰,身穿绣花衣服、腰带,下着百褶裙、绑腿裤的苗族妇女正在纺纱织布、挑花刺绣,她们都是干坪子村苗族文化传习所中的民族工匠。

自2017年起,红宝苗族彝族乡党委、政府就结合村容村貌打造工作,因地制宜,陆续投入专项资金71万元去充实、完善干坪子村苗族文化传习所(文化阵地)展馆,并积极动员群众组建起一支属于自己的民族工匠队伍,这支队伍从最开始的几人发展到现在已有50人了。

红宝苗族彝族乡乡长杨洪英说:“我们就是要在我们自己的苗族文化上好好做文章,力求打造‘以文兴旅、以旅护文’的良性发展格局,为我们乡的农文旅融合发展及乡村振兴贡献民族力量。”

杨勋是最早加入民族工匠队伍中的一员,在队伍中主要负责蜡染,谈起自己民族的蜡染技术,杨勋总能滔滔不绝。她说:“蜡染刺绣是一项工序复杂的苗族传统手工技艺,会的人已经不多了,我觉得这是我们应该传承下去的苗族文化。”

成为乡上第一批手艺人的杨勋现在还在集镇上开了自己的苗族服饰店,店内服饰均由杨勋自己设计制作,都很受欢迎。杨勋说:“每天都能接到订单,或衣服或腰带配饰,样式简单的,一两百就能买到,样式复杂的也在三百之内,但专门定制用苗族麻布蜡染绣制而成的传统苗族套装,则需要上万元,因为制作一套这样的成品至少需要1年以上。”开店让杨勋除了务农之外还有了别的收入,家里的经济条件也得到了很大改善。

“打造苗族传统服饰产业只是第一步,让乡里群众能看到弘扬我们本民族文化所带来的红利,进而都积极投入到民族文化产业扶持和发展事业中,真正打通这条致富之路。”杨洪英还带领着大家在苗族语言文化、舞蹈声乐及节庆仪式上不断探索。

从2017年开始,乡党委、政府便陆续组织群众外出学习苗文、芦笙等民俗文化,并在寒暑假期开展相关传习课程,将苗族失传的古文字、古乐器再次教授给大家,至今已开展20余期。2019年,以龙头山杜鹃花海为重点,盐边县组织开展的“体验清凉之夏·探秘最美花海——中国最大野生杜鹃花海采风活动”,邀请了新华社四川分社、攀枝花日报社、市县广播电视台等媒体进行宣传报道。

近年来,红宝苗族彝族乡依托自身丰富的自然资源和深厚的民族文化底蕴,大力发展观光旅游、餐饮民宿、苗族传统服饰等产业,探索出了一条农文旅融合发展新道路,描绘出了一幅乡村振兴新景象,大大提高了当地村民的经济收入水平。目前,全乡实现了地区生产总值5310万元,粮食产量1455吨,农民人均纯收入13782元。

随着乡村振兴战略的深入实施,红宝苗族彝族乡将继续沿着“以文兴旅、以旅护文”的正确路子,在苗族文化基础上,利用丰富的自然资源,做足文旅特色,进一步挖掘和展示红宝苗族彝族乡的旅游资源和文化内涵,扩大苗族文化和旅游产业融合发展带来的红利,开启红宝苗族彝族乡的致富路。

(攀枝花市委统战部供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