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四川统一战线 > 各地统战工作 > 绵阳 > 正文
【绵阳】涪城区“鑫田粮艺”传承优秀民族民间文化
http://www.sctyzx.gov.cn/  (2022-04-28 21:58:01)  来源:四川统一战线
分享到: 更多

粮食,除了用来果腹之外还能有什么作用?近日,记者走进“鑫田粮艺”传习所里的农耕博物馆,馆内摆放着用五谷杂粮制作成的粮食画,稻谷穗、花生苗、小米、玉米棒子等农作物连藤带根悬挂在铁丝上,锄头、镰刀、蓑衣、水车等上百件农具放置其中。看到眼前的一切,让人脑海中不由自主地生成了一幅热闹的农耕面面。

作为丰谷镇“鑫田粮艺”传承人的潘德贵在20世纪90年代初,便专注于粮食画的创作,他说:“粮艺画主要是以五谷杂粮和自然界的各种种子为材料,利用自然颜色、自然形状,通过构图、线条明暗、粘贴等传统技法,制作以吉祥、喜庆的图饰、文字为内容的艺术作品。”据了解,“鑫田粮艺”于2008年被列为绵阳市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项目。

当被问到为何想打造农耕博物馆时?传承人潘德贵若有所思。“我生长在农村,后来在粮站工作,到现在从事粮艺画,一直都在和粮食打交道,深知粮食的来之不易。”潘德贵说,除了长期从事和粮食有关工作的因素外,还有更重要的原因。

五谷杂粮是百姓的必需品,因此,粮艺也能真实反映当时社会的生活条件。潘德贵告诉记者,自农耕博物馆成立后每年都会有不少人来参观学习,“我想要把这些代表乡愁的老物件留下来,让前来参观学习的学生们了解和知道传统的农耕文化以及粮食是来之不易的,希望通过参观农耕博物馆唤起大家对粮食的敬畏之心,从而珍惜粮食。到目前为止,我已经在博物馆内收集了一千多件农具和各色不同的种子。”

“带小朋友来这里参观不仅可以一边欣赏粮艺画,一边了解祖先的农耕文化还能够让他们认识到粮食是来之不易的,不能浪费粮食。我们自己看到这些老物件也非常的有感触,让我们回忆起了小时候在农村生活的场景。”前来参观的学生家长说。

除了农耕博物馆的打造,“鑫田粮艺”还被绵阳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推荐作为非遗进校园的一项非遗文化,目前已在多所学校开展了传习活动。潘德贵告诉记者,想通过非遗进校园把自己的技艺传授给老师和学生们,“前不久,在绵阳外国语实验学校,我和老师、同学们一起共同编纂了良艺课程的教材,比如《三字经》《弟子规》等中国的传统启蒙教材,让孩子们在品味“精神食粮”的同时,受到传统文化的熏陶和教育成为传统文化和优良品德的传承者、践行者。”

在潘德贵的传承创新下,粮艺画与时俱进,创作题材更加丰富多元。种在画板上的“五谷杂粮”焕发出新的生命力,让人叹为观止。“ 下一步,我们将扩大传习所的规模,让更多的人来认识和了解‘鑫田粮艺’了解农耕文化,同时在艺术创作的内容和形式上进一步创新,通过用大家喜闻乐见的方式来创作出更多的粮艺作品”

(绵阳市涪城区委统战部供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