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四川统一战线 > 各地统战工作 > 绵阳 > 正文
【绵阳】用一生去守护李白故居的“痴情人”
http://www.sctyzx.gov.cn/  (2023-04-18 17:48:24)  来源:四川统一战线

山川灵秀、风景如画的历史文化名城江油,是唐代伟大诗人李白的故乡(出生地)。这里的陇西院、太白洞、磨针溪、大小匡山等地,处处留下了李白青少年时期读书、作赋、学剑的足迹。江油人民唱李白歌、诵李白诗,讲述着有关李白的美丽故事,以李白故乡人为骄傲。

早在唐末,江油人就开始设祠纪念李白,纪念这位狂傲、豪放,视友情和快乐比财富和名誉更重要的旷世奇才,斗转星移、朝代更迭,时刻不忘对李白故居的保护和修缮。

保护与守护,需要从始至终的勇气和执着。在江油市青莲诗歌小镇上,一位自称“李白仆人”的肖济洲,就是这样的“痴情人”。

李月圆的坟平不得

“位于江油市青莲镇上的陇西院、太白祠等古建筑,大都是清代乾隆年间重建的。”肖济洲打小就听爷爷讲李白故居的故事。他是青莲镇月圆村人,月圆村因李白的胞妹“李月圆”而得名。

据《彰明县志》记载“李氏月圆墓,县西十五里天宝山陇西院旁,道光八年培修。”肖济洲款款而谈。李月圆生于青莲、长于青莲、葬于青莲,墓在陇西院后面的天宝山半坡上,墓前有“唐李氏月圆之墓”碑石。据传,她也是一位才女,平时也喜爱吟诗作对,曾用“日月齐辉,普照大明寺”难住过有“神童”之称的李白。

李白沙滩习字、诗讽县令妻、访道习剑读书……这些传说和故事,肖济洲如数家珍,就连李月圆的月圆出世、月圆对考李白的民间传说,也是让他信手拈来。

平坟造地,月圆墓险些不保。

解放初,因人多地少,上级号召向沙滩、向荒山要粮。在陇西院后天宝山腰上的许多古墓,一时间被干劲冲天的农民夷为平地,变成庄稼地。

“ 这座坟墓平不得!” 肖济洲赶忙喝住了前来掘平李月圆墓的一群人。众人一边起哄,一边拥上来挖墓造地,肖济洲毫不让步,大声说道:“你们睁大眼睛看看, 这可是李白、李翰林妹妹的墓,传说李翰林是太白金星下凡,哥哥是神仙,妹妹肯定也不是凡人。”

肖济洲看众人一愣,住了手,便接着说。俗话说“欺人莫欺神,牛死马遭瘟。你们不怕遭报应吗?”他迅速抢在众人前面,护住李月圆墓碑,狠狠地说道:“哪个要是敢动手平了这座坟,我要找他算账。”

肖济洲的一番高论,当场唬住了众人。据说,后来有位干部得知肖济洲不准平李月圆的坟,暴跳如雷,说他是以封建迷信阻碍生产,要抓他来批斗。

经此一番,“李月圆墓”最终得以保存。1961年,四川省人民政府公布“太白故居”为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李月圆墓名列其中。2001年,江油市修建了规模宏大的天宝山太白碑林,重新修缮了“李氏月圆墓”,并在月圆墓后设置了精美的画碑,刻下了李月圆的生平和故事,并请著名的书法家书写了《吊李月圆诗》和《李月圆墓碑记》。

而今,李月圆墓成了太白碑林景区的一处胜景。

用黄泥巴保住了“陇西院”

位于青莲镇东南面的李白故居“陇西院”,从天宝山脚下,可以看到巍然而立的“陇西院”山门。“陇西院”取意于李白自称的“陇西布衣”之说。

宋代兴建的陇西院,在明末毁于兵火。现存的山门为清代乾隆五十三年重建,光绪年间又增修了“苍颉殿”、“文昌殿”、“太白殿”和“地母殿”。陇西院的山门上刻着“弟妹墓犹存,莫谓仙人空浪迹;艺文志可考,由来此地是故居”的对联。山门顶端飞檐翘角,巧绘彩饰,五色生辉,十分美观。

在“文革”的破四旧中,古色古香的陇西院险象环生。山门顶正中用碎青花瓷竖镶的“陇西院”三个大字光彩夺目,“造反派”们要铲掉它,塑上“毛主席万寿无疆和三面红旗” 。铲字的人搭起高架,已经将照壁上的五条雕龙一一铲平。

肖济洲闻讯匆匆赶来,心痛不已,连忙找到铲字的人,“铲那些字麻烦得很,又费劲又不光生,你不如用黄泥巴来抹平,光滑又好看。”铲字的人图省事,果然照他的办法去做了。再后来,又有农民提出把陇西院照壁拆掉修猪圈,当时任村党支部书记的肖济洲,小小地利用了一下手中的权力,表示坚决不准。

1978年,省文化部门在对李白故居陇西院进行修缮时,认为“陇西院”三个字和对联具有极高的历史价值和艺术价值,并对其损毁表示十分惋惜。

肖济洲得知后,十分自豪地告诉大家:“把那些泥巴挖掉,字就现出来了。”被埋没多年的“陇西院”和对联终得以重见天日。

李白故居就是我的命

多年的痴迷和守护,让肖济洲成了李白故居远近闻名的“李白通”。1983年,他当上了李白纪念馆临时工,负责守护陇西院和植树。得偿夙愿的肖济洲从此风雨不改地守候在这里,带着膜拜的心情,伺候着陇西院的一草一木。

上世纪80年代,月圆村村小学设在陇西院里,孩子们朗读《静夜诗》、《望天门山》的声音从教室里传遍了整个天宝山。肖济洲喜欢听这些有节拍的朗读声,时常在心里为孩子们祝福,希望他们好好学习,能出几个杰出的“李白”。

这个在孩子们眼里默默地打扫庭院栽花种树的老伯伯一脸和善,没想到老人却有一天发了火,而且动手打了人,而且打的是本家孙女。

肖济洲辛辛苦苦地在院里种了许多树,还没成活就被顽皮的孩子们玩耍时摇死了,每次看到他气急败坏地跑拢来,孩子们就一哄而散。肖济洲不知道是谁干的,气得直跳脚。一天,肖济洲一眼看到本家孙女正在摇树,他急火攻心地冲过去,抓住她就是一耳光。本家孙女挨了耳光,哭哭啼啼地跑回家去找父母告状,父母不依,凶神恶煞地来找肖济洲算账,幸好被学校老师劝住。

“李白故居就是我的命。”肖济洲曾发誓说。除了给李白故居搞修建,哪个敢砍陇西院的树,他就要去拼命。不过,从出了“打人事件”后,学生们也都不去摇树了。在肖济洲的精心呵护下,如今的陇西院里花团锦簇,暗香浮动,古雅静谧。

不给钱也要保护李白文物

几十年风风雨雨,在守望李白故居的岁月里,风霜悄悄爬上了肖济洲的脸,但他心系李白、情系李白、追随李白、维护李白的精神,激励着每一个江油人。

2016年,江油市坚持走文旅融合发展道路,以“弘扬李白文化,促进经济发展”为切入点,加大了对李白故居的建设力度,对李白故居进行大幅提升改造。因景区房屋紧缺,有关负责人劝肖济洲搬出陇西院,回家养老。

老人依依不舍,觉得离开了陇西院,似乎离李白就远了许多,他忍不住暗暗流下了老泪。见肖济洲不愿意回家,大家被他对李白的一腔痴情所感动,于是安排他在太白祠当花工,肖济洲欣然接受。

游人们来到李白故居游览,一般不会注意到这位衣着俭朴的老花工,但是只要你问起陇西院、粉竹楼、太白祠等处的典故以及李白的传说故事,这位貌不惊人的老人就会浑身焕发出神采,滔滔不绝地告诉你许多生动、神奇的故事,把你带回那万花如锦、物华天宝的唐朝盛世,带到那诗仙李白得意高歌和失意浩叹中。

“我是李白的‘仆人’,我在这里保护李白文物,即使不给钱,我也会干到死的那一天。”肖济洲自豪地说。

2018年,肖济洲因病去世了,也将老人的生命定格在了74岁,他带着李白梦离开了。但是另一个守护李白故居的“痴情人”来了。

“满腹经纶的李白,在这里生活了24年,形成了‘浣纱得鲤’、‘铁杵磨针’等许多民间故事。”在太白碑林景区,一位身着志愿者服装的中年人,腰间挂着小蜜蜂音箱,向来往的游客们讲述李白的生平故事。他就是省级非遗李白民间故事项目绵阳市代表性传承人刘术云。

“我会把肖济洲的‘接力棒’接好、传好,让更多人了解李白、了解江油。”刘术云自信满满地说。

不远处,一群衣着唐朝汉服的学生,寻觅着李白的足迹,正朝我们起来……

(江油市委统战部供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