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以来,三台县委统战部为响应乡村振兴战略部署,积极整合统一战线资源优势,通过对上协调沟通,争取民盟绵阳市委员会与三台县立新镇人民政府签订“盟立合作”协议。三年来,双方围绕现代化农业发展、教育文化帮扶、医疗卫生健康、基础设施建设等方面,开展深入交流合作,探索“1234”工作模式,走出了一条以“盟立合作”助力三台县立新镇乡村振兴的实践之路。
一、抓设计、绘蓝图,明确“1个方案”
一日之计在于晨,一年之计在于春。积极协调,促成民盟绵阳市委与立新镇人民政府签订“盟立合作”协议,制订《民盟绵阳市委“盟立合作”实施方案》。方案按照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总要求,结合三台县“十四五”规划,立足立新镇经济社会发展实际,明确从种业发展、农业园区建设、教育文化进步、卫生事业发展等方面开展深入帮扶合作。方案要求坚持“智力帮扶为主、物质帮扶为辅”原则,充分发挥党派资源优势,建立可持续、科学合理的长效帮扶机制,因地制宜、精准施策,助力立新镇早日建成宜业宜居的和美乡村。同时,成立“盟立合作”领导小组,民盟绵阳市委主委胡进耀任组长,民盟绵阳市委副主委、三台县政协副主席杨帆、何辉超任执行组长,民盟市委副主委谢普、唐杰,民盟市委秘书长邓志钧为副组长,民盟市委各内设工作机构、直属组织负责人为成员的工作领导小组,统筹开展“盟立合作”工作。
二、抓统筹、保落实,建立“2项机制”
坚持把健全工作体系作为推动“盟立合作”的关键环节,积极调动各方力量、统筹各方关系,形成同频共振、协调推进的合作局面。联席会议机制。坚持每季度召开1次联席会议,定期研究“盟立合作”涉及的重大项目、重大资金、难点堵点问题等,确保帮扶各方思想上同心、行动上同行、工作上同步的总体格局,既深化合作认识,又凝聚发展共识。领导调研机制。以大兴调查研究为契机,以“问题式调研”“针对性调研”的方式,重点对帮扶合作中遇到的难点堵点问题开展调查研究,每季度至少协调1名县处级及以上领导到立新镇开展调查研究。截至目前,已召开联席会议8次,协调9位领导到立新镇调研,推动解决“盟立合作”工作问题超20个。
三、抓重点、聚合力,实施“3聚工程”
坚持把做强支撑作为推动“盟立合作”的重要抓手,汇聚资源、凝聚人才、做强品牌,既广泛调动了各方积极性,又充分激发了各方创造性。“聚资源”工程。发挥民盟组织协调、资源广泛的优势,助力立新镇建成全市首个“工厂化循环水产养殖示范基地”并争取补助金40万元,助力凉泉村“油菜制种核心基地”争取制种大县奖励资金300万元,协调社会爱心人士积极向困难群众捐款捐物超100万元。“聚智力”工程。用好民盟人才荟萃的优势,召开“盟立合作”油菜花期机防社会化服务现场会,邀请省内外专家开展无人机“飞防”作业现场教学;安排市、县高级中小学校特级教师开展“大手拉小手”送教下乡活动,并为立新镇中小学生提供心理健康测评12次。“聚品牌”工程。挂牌成立“民盟绵阳市委助力乡村振兴实践基地”特色品牌,建立全市唯一一个民主党派特色社会服务实践基地,搭建以“四中心两站”为支撑的基地运行架构,形成助力乡村振兴绵阳民盟特色合作模式;基地挂牌当天,为立新镇捐赠了学生课桌椅350套、教师办公桌椅35套、助学金3万元、地震预警校园广播设备等物资共计18万余元。
四、抓实效、促振兴,取得“4大效益”
立足统战工作特点、党派资源优势、立新发展实际,“盟立合作”开展3年来,形成“地方得发展、群众得实惠、党派得锻炼”的共赢格局。农业产业提档升级。创新代耕代种、代管代收、全程托管、“互联网+农机作业”等服务模式,指导开展“晶两优534”优质水稻推广试点,亩产达1500余斤,辐射带动8个村1000余农户增收奔康;镇域内大部分蔬菜、小麦、油菜、水稻、桃子等种植已实现无人机病虫害防治和收割机械化。教育文化丰富多彩。发挥民盟优势累计向立新小学、初中捐赠教学设备、文教用品、助学金超20万元;联合市检察院“熊猫未士”未检团队,开展“预防校园霸凌”公益授课,增强在校同学素养和自保意识;发动盟员和社会爱心人士,向群众捐赠农业生产、文化历史、大众文学、健康保健等优质书籍1000余册,开展大型文艺汇演2次,赢得了群众一致好评。医疗卫生提质增效。盟市委医卫组深入立新卫生院调研,组织盟内医卫界资源开展心理专家心理讲座1次、医疗卫生服务3次,从卫生院建立中医特色科室、急救人员培训、医政管理学习等方面定下合作计划,将进一步提升立新镇群众健康服务水平。道路交通更加完善。通过争取项目、协调资金,合作双方围绕水利、道路等基础设施突出短板,加快建设进度,进一步夯实立新镇农业产业发展基础。协调市内4家盟员企业集资50万元启动“盟立共筑同心路”项目,全程水泥路面,长780米、宽6米,道路建成后已惠及农户300余户、1500余人,服务周边农田近500亩,有效提升农田机械化耕作。(三台县委统战部供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