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游仙区始终把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作为全局性、战略性、基础性工作来抓,紧紧围绕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主线,以民族团结进步进校园为契机,以立德树人为根本,充分发挥教育在民族团结进步创建中的独特优势,切实把党的民族政策和法规落实到学校工作的全过程、各方面,为巩固和发展平等、团结、互助、和谐的民族关系做了大量而细致的工作,真正凝聚起维护民族团结、促进社会和谐的强大正能量。
一是引领有“方向”。通过把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民族团结的重要论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贯穿思想教育全过程,让师生了解民族政策,使各项工作开展有遵循、有法理依据。在课程设计和课堂教育中,坚守阵地,使立德树人根本任务不偏离,使民族学生树立民族自尊心,增强爱国主义情感,有效增强“五个认同”。同时通过教育管理,让师生自觉将民族团结理念根植于学生心中,落实到实际行动中,最终融入师生的日常教育和校园集体生活中,促进学生有效养成健全、理性、开放的思维及和谐包容的心态。
二是团结有“氛围”。通过形式多样的活动,让民族学生主动参与、主动融入,在进一步激发他们的爱国爱党热情的同时,也有效提升了民族学生的综合素质,提高了学校的管理质量。近几年,游仙区在迎新晚会、“五四”优秀青年、“游仙优秀青年”等的评选活动中,各民族学生积极参与,既增进了各民族学生间的交流,深化各民族同学的友谊,同时也展示了少数民族学生的文艺特长,发挥了特色民族文化的辐射作用,将民族团结教育寓教于乐、润物无声,形成民族团结的良好氛围,增强民族学生的共同体意识,切实提升少数民族学生管理的实效性。其中绵阳城市学院组织的舞台剧《一个都不能少》在参加由四川省教育厅和省民族宗教事务委员会举办的第二届大中小学中华民族共同体一师校园舞台剧展演评选活动中获奖。
三是帮扶有“温度”。游仙区通过“一人一档”的形式,为全校3700名民族学生简历档案,并对重点关注的学生进行跟踪,全过程做好服务保障工作。尤其是对来自落后地区的民族学生做重点关注,在资助、评优、勤工助学岗位等方面,按照有关要求适当县民族地区学生倾斜。针对民族学生在生活、学习中遇到的困难,各级组织有针对性地解决,及时化解潜在问题和矛盾和问题,掌握少数民族学生思想状况,与他们共同成长。充分发挥游仙区工业企业就业优势,组织辖区企业优先录取在游仙区学习的高校学生,拓展就业渠道,近三年来帮助1000余名学生高质量就业。近10年来,我区共接待民族地区学校(园)干部、教师到我区跟岗学习6批次共130多人,到局机关和学校挂职锻炼10人,我区选派80余名优秀副校长和教师分别到阿坝州壤塘县、凉山州昭觉县和我市平武县、北川县支教,支教工作受到受援地干部、师生的良好赞誉。有3人被评为四川省支教工作先进个人,12人次受到受援地党委、政府的表扬和奖励,我区玉河学校被绵阳市教体局评为“支教工作先进单位”。我区有9所学校(园)分别与壤塘县9所学校(园)建立了“校对校”结对帮扶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