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四川统一战线 > 统战工作 > 民族宗教 > 民族工作动态 > 正文
【攀枝花】《村规民约》约出民族团结
http://www.sctyzx.gov.cn/  (2020-08-26 10:10:46)  来源:四川在线

我国的村规民约是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村民委员会组织法》,由村民群体共同协商制定,旨在规范村民行为,维护村庄社会秩序的一种社会规范。今天,攀枝花市仁和区啊喇彝族乡官房村的《村规民约》不但起到了维护村庄社会秩序,更是极大提升了村民自治能力,成为了维护民族团结,促进经济和谐发展的重要抓手。

官房村位于攀枝花市仁和区啊喇彝族乡的西南面,毗邻云南省永兴乡,幅员面积55.42平方公里。辖11个村民小组,共有504户,1986人,居民以彝、汉、傈僳族为主,少数民族占总人口的60%。2014之前,村民自订的《村规民约》仅仅是贴在墙上的白纸,起不到任何约束作用。2014年7月,刚上任的党组织书记唐定海下定决定,通过党员干部带头,修改完善《村规民约》,让“软弱”的《村规民约》逐渐“强起来”和“硬起来”,成为了官房村村民崇礼向善,守望相助,必须遵守的生活规则。

但《村规民约》“强起来”和“硬起来”的过程,却不是一帆风顺的。据瓦窑组的组长李忠平回忆:“在2014年前,我们小组的集体财务问题,群众怀疑的地方多,一开会就吵闹。后来村两委干部多方面收集材料,形成财务管理方面的‘村规民约’,召开会议公布后,问题解决了。现在大家都很信任村组的党员干部,群众在遵守和执行《村规民约》上,基本上是自觉自愿,口服心服的!”老厂组原小组长陈明玉举例说,今年3月,按照村两委的要求,小组与小组之间交叉检查卫生,用的就是《村规民约》上的条款:“爱护生态环境,对乱倾倒垃圾、家庭及周边脏乱差,经教育拒不整改的,一律不参加卫生评比,不享受物资奖并通报批评!”我是坚决这样做了的,还为此得罪了一个老组长。摆事实,讲道理,不怕得罪人,这样《村规民约》才会‘硬起来’,成为群众的一种自我教育、约束和管理上的好办法!”

党员带头遵纪守法,牢记使命,突出“公心”二字,执行中做到公正、公道,时刻牢记群众问题无小事,2017年前,村两委出面解决相关矛盾100多个,通过解决问题,带头为公益事业多出力,让党员干部逐渐赢得群众的信任和支持。

为加快村级建设,拓宽致富路,今年5月份以来,官房村在修建小钢架桥和扩宽进入村子里的4.5公里的公路时,全村村民团结一心,不计个人得失,互助互爱,共同捐资达到了8.3万元。其中村党组织书记唐定海“贡献”了自己的装载机,其哥哥唐定财主动把自己的大型挖机也“贡献”出来,无偿使用。村子里有东风车的13个村民,自觉自愿无偿为扩宽道路转运土方2天,有小型挖机的4个村民也乐意上工地尽义务2天。

2014年起官房村经过不断修改和完善《村规民约》,条款从之前的9条扩充到现在的19条,内容涵盖了维护本村的民族团结、社会秩序、社会公共道德、村风民俗、精神文明建设、人居环境改善等。在村规民约的倡导下,群众学文化、学技术的积极性提高了,科技致富的欲望增强了,能力也提升了。村民成立了种养殖专业合作社2个,科技示范园2个,家庭农场4个,产业发展主要有核桃9500亩、高山蔬菜850亩、蔬菜大棚100亩、水果900亩、大牲畜出栏145头,猪出栏1200头,羊出栏3271只,家禽出栏10800只,肉类产量175吨,2018年实现全部脱贫目标,2019年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8560元。官房村正努力拼搏奋战在脱贫攻坚的路上,向“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乡村振兴迈进。2018被评为“全区民族团结进步示范社区”,2019年被中共四川省委政法委评为“六无”社区。

村规民约“约”出了民族团结,“约”出了典范,官房村只是仁和区全国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区创建工作的一个缩影。一直以来仁和区以脱贫攻坚为契机助推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创建,加快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着力改善民生,解决各族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生产生活问题,夯实民族团结的物质基础。下一步,仁和区重点打造以平地镇、大龙潭彝族乡、啊喇彝族乡、大田镇为代表的创建示范带。突出亮点特色和示范引领作用,以点带面推进全国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区建设。

(攀枝花市委统战部供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