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在河中流,人在岸边愁。”20世纪,居住于安宁河谷平原的多民族百姓,口口相传着这句话。
安宁河谷位于四川省凉山彝族自治州,是仅次于成都平原的四川省第二大平原。域内主动脉安宁河发源于冕宁县境内,河长320余公里,流域面积1万余平方公里,连接凉山州与攀枝花11县市,在攀枝花市米易县汇入雅砻江,是两地百姓心中的母亲河。
然而,20世纪的安宁河并不“安宁”。受限于季节性缺水和“雨季洪涝、枯季连旱”,当地百姓即使坐拥得天独厚的光热条件和肥沃土地,却难引安宁河水灌溉生产,日子过得苦不堪言。百姓常因争水大打出手,用水矛盾十分突出。
“要想根本性解决当地经济落后和人民贫困的问题,就必须建设水库解决安宁河流域百姓的用水难题!” 早在1953年,原西康省水利局就组织力量对安宁河流域进行了勘察。1956年起,水电部成都勘测设计院、省水电厅水电勘测设计院都对安宁河流域及冕宁大桥水库进行了调查、规划和勘测设计。历经40年几代水利人的努力,大桥水库终于1993年11月主体工程开工建设。
2000年6月28日,凉山州大桥水电开发有限责任公司及参建各方,克服地质条件复杂、施工难度大、资金紧缺等诸多困难,完成了大桥水库建设,终于在攀西大裂谷上建成了安宁河流域龙头控制工程——大桥水库,迎来大桥电厂发电机组的启动。
“大桥水库工程分主体工程和灌区工程,主体工程分为大桥水库及电站,灌区工程发挥大桥水库的灌溉和供水功能,分三期投入建设。” 凉山州大桥水电开发有限责任公司党委书记、董事长胡保生介绍。
其中,大桥水库工程总库容6.58亿立方米,设计灌溉面积118.08万亩,是四川省“再造一个都江堰灌区”的重要组成部分,每年可提供农业用水3.74亿立方米、城镇及工业用水2.58亿立方米。已建成的灌区一期工程已于2008年通水,受益灌面63万亩。在建的二期工程位于安宁河右岸,设计灌面46万亩,预计2025年底建成通水。规划中的三期工程位于大桥水库下游安宁河左岸,规划灌面9万亩,控灌区域人口统计数量约120万。
“大桥水库和灌区建成前,凉山水库灌溉的有效比重仅达35.2%,供水保障率处于全省中下水平,大部分农业还处于 ‘靠天吃饭’的状况,11个县的粮食靠‘外调’。” 胡保生说,大桥水库和灌区一期工程建成后由于水源得到保证,灌区农业复种指数提高1倍,产业结构调整取得根本性突破,每年农业增收超过10亿元。
同时,通过水库拦洪削峰,消除了“三年一小淹,五年一大淹”的洪涝灾害,缓解了防洪压力,每年减少洪灾损失3000万元。大桥水库每年枯水季节可向安宁河提供约1.09亿立方米的下游河道环境保护用水,每年减少河道污染治理费约3400万元,安宁河“雨季洪涝、枯季连旱”的局面得到彻底改善。
大桥水库工程建成蓄水以来,库区生态林建设了1600余亩,库区生态保护和渔业养殖取得明显成效,已有黑鹳、秋沙鸭、斑头雁等16种珍稀鸟类栖息,2018年1月库区首次出现国宝大熊猫。水库生态鱼获农业农村部“无公害农产品”认证。
“全州17个县(市),安宁河流域的几个县(市)占了GDP 的一半。安宁流域经济的发展,为凉山州打赢脱贫攻坚战提供了保证,有力地助推了乡村振兴,让少数民族地区的人民感受到了中国共产党的温暖,促进了民族大团结。”胡保生颇有感慨。
数据显示,进场公路开工的1991年,凉山州GDP仅为34.07亿元,财政总收入4.31亿元。到2008年灌区一期工程完工,全州GDP达556.42亿元,财政总收入达到60.03亿元,比1991年分别增长1633.17%、1392.81%。
时至今日,凉山的GDP已超过两千亿元,财政收入突破两百亿元大关,可谓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随着灌区二、三期工程以及米市水库工程加速建成,整个水利工程将更长远地为安宁河流域新型工业化、新型城镇化、农业现代化提供水利支撑。
(光明日报全媒体记者周洪双 通讯员陈晨 凉山州民宗委供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