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月15日,正逢泸州市纳溪区打古镇古纯村赶集,一名身穿少数民族服装的村民正拿着小喇叭在街面上喊话。据古纯村支部书记吴光辉介绍,她是古纯村文化中心副主任、苗族村民代表杨华英,今年44岁,是当地有名的热心肠的人和“多面手”。
疫情防控 争当“宣传员”
“疫情还没有结束,不能在街上逗留哈,买完东西赶紧回家。”在古纯村,每逢二、五、八赶场天杨华英都会耐心地劝导着每名上街的群众。
自开展疫情防控工作以来,作为纳溪区唯一一个以苗族为主的少数民族聚居点打古镇古纯村,组建了一支由8名文明劝导员组成的少数民族疫情防控宣传队。作为苗族代表,杨华英争当其中一员。期间,杨华英起早摸黑地和队友们一起上街、下社、入户进行疫情防控宣传,从不叫苦叫累。正月初七,女儿熊桂兰从广州实习回家,她毅然将女儿送到亲戚家空置的房屋里按规定隔离14天。在全区疫情防控调整为二级响应后,宣传队解散了,但她仍然坚持逢场天到街上宣传与劝导,无论风吹雨打,从不缺席,受到村民交口称赞。
复工复产 勇当“农技员”
“等水稻秧苗长出二叶一心了,先把两头的薄膜揭开,等秧苗放风、降温后再找个晴天下午把薄膜全部揭开……”从街上宣传劝导回来,杨华英便一头扎进村广播室,用朴质的语言对着话筒,一字一句地进行农技知识宣传。
据了解,在疫情防控前期,杨华英经常通过村广播向村民宣传防控知识。当复工复产的号角吹响后,杨华英又针对当前农业生产中部分村民对一些农作物种植技术存在盲点的实际,专门到镇农业服务工作站找来相关资料,利用广播向村民宣传。
杨华英说,她只有小学文凭,遇到不认识的字或不懂的地方,就查字典、请农技员,弄懂后再广播。
为民服务 甘当“招募员”
“万三妹,下午有空没有,葡萄长新叶了,下午跟我去干活路,2点钟到哦。”吃完午饭,杨华英便打电话召集村上的妇女到当地一个葡萄园基地干活,不到10分钟,杨华英便“招募”了8名临时工。“杨华英为人诚实,亲和力强,又有号召力,当地很多产业主和村民需要人手的时候都喜欢叫她找人。”吴光辉说。
杨华英不仅是村里一名编外临时工招募员,而且还是个热心肠的人。谁家有困难,她都要尽力相帮,村里的公益事业也非常热心,从不计较报酬得失。“正因为如此,她的丈夫熊华德才没少埋怨,说她太傻了,村上的事、别人家的事一喊就去了,甚至连自家的活都顾不上,而且都是义务,没报酬。”同在葡萄园干活的“万三妹”抢着说。
“我是村民推选的代表,又是文化中心副主任,同时也是村上50多名少数民族同胞的主心骨,能为大家服务苦点累点也值得。”杨华英乐呵呵地说。
简朴的话语,掷地有声。因为有像杨华英这样的苗家好儿女,古纯村这个传统的古老村落,在新时代焕发出了更加蓬勃发展的生机和活力。
(纳溪区民宗局 古小波 纳溪区打古镇政府 邓建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