珙县苗族蜡染属于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四川珙县苗族蜡染图谱》是四川省十三五少数民族古籍重点项目出版规划之一,2017年7月省上组织专家组对拟出版的古籍资料开展评审,评审组认为《四川珙县苗族蜡染图谱》是目前中国唯一的苗族蜡染图谱古籍,对整理出版成书给予高度评价。该书由省民宗委、宜宾市委市政府、市委统战部、市民宗局、珙县县委县政府组成编委会,历时两年多的时间,目前,已由贵州出版集团贵州民族出版社正式出版印刷成书。
一、《四川珙县苗族蜡染图谱》是目前中国唯一的苗族蜡染图谱古籍。
蜡染是一项古老的传统工艺,珙县苗族蜡染就是这项传承数千年的传统手工技艺的典型代表,是珙县乃至川南最珍贵的少数民族文化遗产,珙县苗族蜡染是珙县苗族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复合体,与苗族的历史、文化、习俗、生活息息相关,从不同角度呈现了苗族在政治、经济、文化面貌以及他们的民族精神和民族性格,丰富美化了人民的生活,促进了物质生产,增强了文化的交流,加强了民族的团结,在珙县民族文化、地方文化、社会主义文化发展进程中具有重要的地位。同时,在人类学、民族学、史学、美学、工艺学等方面都具有十分重要的研究价值;
《四川珙县苗族蜡染图谱》的搜集整理和出版,具有重要的历史意义;该书中收录的图谱始于70年代初期,在黄富美和曾友剑二位老师锲而不舍的努力、社会各界人士的协助和有关专家、部门的支持下,经过四十多年的艰辛劳作,收集到1000多幅原始实物及图纹,县统战民宗部门采取与二位老师合作的方式,组织县内苗族文字专家一道从中精选收录具有代表性的300余幅蜡染图纹,基本涵盖了珙县及周边地区苗族蜡染的全貌,对蜡染的历史渊源、艺术特色、文化内涵都有其详细的论述,苗汉双语的纹义对照介绍,体现了文化的尊重和交融,这些图片和文字,具有较强的历史性、知识性、艺术性,对于存史、传承以及广大社会对苗族历史、文化、艺术的认知了解和促进民族文化共同发展和繁荣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是珙县苗族的标志性文化,是川南苗族文化的重要源流之一;
《四川珙县苗族蜡染图谱》是目前中国唯一的苗族蜡染图谱古籍。
二、《四川珙县苗族蜡染图谱》是全国少数民族古籍家族的新成员
历届珙县县委、县政府高度重视我县苗族文化的抢救和挖掘、传承、发展工作,曾编辑出版了《珙县苗族民间故事集》和《四川苗族古歌》,同时还参与了《中国少数民族古籍总目提要.苗族卷》四川卷和《四川苗族志》的编撰工作。《四川珙县苗族蜡染图谱》被列入省十三五少数民族古籍整理项目出版印刷成书,体现出珙县少数民族文化工作一直跟上时代的步伐。
本书整理编辑出版开创了将苗族服饰图谱、苗族日用品图谱等蜡染图谱编辑成书作为古籍书目的先河,实现古籍整理项目和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完美结合,是我县继“中国民间文化艺术之乡”、“国家级非遗”后又一部省级少数民族文化力作,力争上升为国家级作品,从而扩大我县少数民族文化在全省乃至全国的影响力,对推动“国家级非遗生产性保护区”、“中国少数民族特色村寨”建设等将起到积极的推动作用。同时更是贯彻落实《实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工程的意见》中“开展少数民族特色文化保护工作,加强少数民族语言文字和经典文献的保护和传播,做好少数民族经典文献和汉族经典文献互译出版工作”的具体体现,也丰富了全国少数民族古籍书目,是全国少数民族古籍书目新成员。
三、发挥《四川珙县苗族蜡染图谱》的积极效益服务地方发展
按照《关于中国传统工艺振兴计划的通知》(国办发〔2017〕25号)中关于“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为基础,对具备一定传承基础和生产规模、有发展前景、有助于带动就业的传统工艺项目,建立国家传统工艺振兴目录。实施动态管理,鼓励地方参照建立本级的传统工艺振兴目录。对列入振兴目录的项目,予以重点支持”的有关精神。结合珙县多元文化特色和一大批少数民族特色文化(蜡染、古歌、手毽、刺绣、婚俗、踩山节、芦笙、竖笛、唢呐)的实际,我县积极推动国家级特色村寨和特色乡镇建设,依托乡村振兴旅游示范基地,推动珙县传统工艺品的生产、设计等和发展乡村旅游有机结合。鼓励在传统工艺集中的历史文化村镇、自然和人文景区、传统工艺项目集中地,设立传统工艺产品的展示展销场所,集中展示、宣传和推介具有民族或地域特色的传统工艺产品,推动传统工艺与旅游市场的结合。将《四川珙县苗族蜡染图谱》与珙县发展繁荣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脱贫奔康、乡村振兴、少数民族传统手工艺及特色村镇保护与发展、传统村落保护等工作有机结合,积极服务于珙县的文化经济发展。
(珙县县委统战部供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