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四川统一战线 > 各地统战工作 > 南充 > 正文
【南充】构筑农村人才“智”高点 打造乡村振兴“生力军”
http://www.sctyzx.gov.cn/  (2024-06-17 23:53:25)  来源:四川统一战线

这是一支“永远找得到”的联盟人才队伍,从田间到林间,他们手把手教学,提产增效开良方;这是一支“永远带不走”的本土人才队伍,从车间到直播间,他们心连心服务,助农增收施良策。

乡村振兴大画卷,需要广聚英才来擘画。近年来,聚力乡村振兴新赛道,南充整合各方人才资源组建“1+ 17”乡村振兴人才发展联盟,吸纳各类人才1.2万余名,全力打造人才强市战略与乡村振兴战略联动实施、相融互促的新标杆新样板。2023年,“南充市组建‘1+17’人才发展联盟赋能乡村振兴”相继入选2023年(第六届)全国人才工作创新案例最佳案例与中国改革2023年度地方全面深化改革典型案例。

下得去制度创新引导人才下沉

民族要复兴,乡村必振兴。乡村要振兴,人才是关键。近年来,随着城市化加速推进,广袤的乡村如何留住人才、引进人才,成为一道现实的课题。

唯有创新方能破解难题。为此,南充找准乡村振兴战略和人才强市战略契合点,通过建立乡村振兴人才发展联盟,将农业产业、教育卫生、文化旅游、乡村建设等领域急需的专家学者和技术人才聚合起来,推动各类人才下沉乡村一线,形成人才大合唱,共同构筑乡村振兴人才“智”高点,为描绘美丽乡村注入不竭动力。

“当前正值花椒采收季节,一定要做好采前肥水管理……”近日,在营山县老林镇花椒现代农业园内,一场特殊的培训正在田间地头火热进行。市乡村振兴人才发展联盟经作产业人才分联盟正在这里开展人才联盟科技到田现场会。四川省农业科学院植物保护研究所副研究员杨东升从花椒的种植、管护及采收等方面,为来自全市的60余名花椒生产业主与农技骨干进行了深入浅出的讲解和示范。

“看得见、听得懂、学得会、用得上。”一堂课下来,学员们受益匪浅。而这堂生动的田间教学课,正是南充通过制度创新引导人才“下沉”乡村的一个缩影。

“聚焦解决专家人才‘下不去’的问题,我们通过‘组织化’推动、‘公益化’帮扶与‘市场化’运行,建立起完善的人才联盟组织联动体系。”市委组织部相关负责人介绍。在架构上,制定出台了《关于组建乡村振兴人才发展联盟的实施方案》,在市委组织部设置总联盟秘书处,在农业农村、文广旅、教体、卫健等17个部门(单位)设置分联盟秘书处,并制定“1+17”总联盟和分联盟运行章程,形成上下一体、协同联动、统一调度工作格局。在激励措施上,制定出台了强化乡村振兴人才支撑15条措施,有力提升入盟人才开展公益性人才服务的积极性主动性。针对体制外人才,支持市内园区、企业、专合社等经营主体与其签订服务合同,鼓励低偿或无偿约定获得相应服务报酬;针对体制内人才,符合条件的经行业主管部门同意,可按规定离岗创新创业、兼职创新或在职领办创办企业,以市场无形之手推动联盟健康运行、良性发展。

联得起健全体系强化供需对接

“最近桑园桑树虫害严重。”

“养蚕过程中发现部分脓蚕。”

……

近日,市乡村振兴人才发展联盟陆续接到了仪陇县铜鼓乡、土门镇部分业主发来的“需求订单”。市蚕业管理总站站长、市乡村振兴人才发展联盟蚕桑产业人才分联盟专家毛业炀“接单”后随即奔赴仪陇,开展春蚕生产技术培训指导,解决业主们面临的棘手难题。

“要通过采取科学规划分区药物防治、安装太阳能杀虫灯、悬挂黄板等方式,有效杀灭、控制害虫,保障养蚕用叶。”毛业炀在经过现场一番“把脉问诊”后,迅速开出了对症下药的“良方”。

“感谢毛老师的指导,不然这一季春蚕的质量肯定要大打折扣。”业主欧秀珍感激之情溢于言表。

乡村产业需要强有力的智力支持,专家人才也同样需要大显身手的“舞台”,如何实现“供需对接”?在乡村振兴人才发展联盟的具体运行上,聚焦“供给侧”“需求侧”,南充建立起了乡村一线“列单子”、市县联动“派单子”、专家人才“接单子”、用才主体“评单子”的运行体系,让乡村产业与人才实现了精准对接。

在南充各乡镇,有200名专(兼)职人才工作者,活跃在乡村一线,实时收集辖区问题清单和人才需求事项,并及时汇总至设在南充市委组织部的南充市总联盟秘书处。另一方面,各分联盟秘书处根据入盟人才专业擅长、职务职称等精准画像,编制好人才供给信息清单;总联盟秘书处在汇总乡村一线人才需求后,及时派单至分联盟秘书处,由分联盟秘书处精准筛选派单至相关专家人才。

“对乡村反映的需求,我们建立了一小时响应、一天内办理、一周内回复、一月内回访的‘四个一’机制。”南充市总联盟秘书处负责人介绍,自联盟成立以来,推动专家人才深入230所乡村重点学校、200家基层医疗机构、870户种养大户、77个产业园区,开展技术指导、专题讲座、结对帮带等活动,截至目前共解决蚕桑、畜牧、教育等领域难题750个。通过开发小程序、电话回访、定向打分、任期考核等方式进行的“服务评价”中,对人才主体的满意度达95%以上。

干得好典型引领激发创新潜能

6月3日,天刚蒙蒙亮,水产人才分联盟专家杨长军就驱车来到营山县清水乡现代水产产业园,检查循环水虾类养殖池的水质情况。在嘱咐养殖工人注意事项后,他又来到营山县城,为正在筹备的“新倍水产预制食品加工厂”调试机械设备。一通忙活下来已是下午,杨长军还计划着要去一户村民家帮忙规划“稻田+”综合养殖场。

“水产养殖要实现效益最大化,必须依靠先进的技术和装备。”扎根水产多年的杨长军说,他曾用15年时间,将一个倒闭的养蛙场发展为拥有3个核心养殖基地和1个水产品加工厂的现代化企业。身为南充市、营山县两级水产人才联盟首席专家的杨长军,曾先后获得“物联网+”智慧养殖等国家专利19项;所属企业成功获评国家高新技术企业,成为名副其实的科技型、链条式企业。

放眼南充,像杨长军这样通过强化科技创新,带动产业发展的人才还有很多。

如何进一步激活乡村人才的引领带动作用,激发广大人才创新创造潜能,激励更多的人才扎根乡村建功立业,南充建立了人才联盟典型引领体系:

“揭榜挂帅”——按照“乡村出题、人才揭榜、成果共享”思路,征集遴选嘉陵区糯高粱专用品种选育等10个人才合作项目,面向全国“张榜求贤”,给予人才专项资助30万元至100万元,带动协议投资达6000万元,以高端人才服务团队推动技术难点重点攻关。

“创办领办”——依托产业园区、涉农企业、专业合作社、家庭农场等平台载体,高等院校、科研院所等领域科研人才经行业主管部门同意,可按规定离岗创新创业、兼职创新或在职创办企业。

“试点示范”——在试点上,落实定点联系指导、定向跟踪服务等制度,明确分联盟每年至少打造3个示范点位、评选10个典型案例。在示范上,每年评选10个优秀团队、10名突出贡献人才,在职称评定、岗位晋级等方面予以倾斜,推动形成以点带面、抓点示范的良好效应。

跟得上强化培育确保“人才辈出”

“夏季气温偏高、雨水增多,是柑橘病虫害易发频发季节,更要加强管护。”近日,南充市乡村振兴人才发展联盟柑橘产业人才分联盟专家何震在分联盟的微信沟通群里,循例进行农事提醒。

南充有着中国晚熟柑橘之乡的美誉,在这个有着近百名成员的微信沟通群里,既有省级、市级专家与基层农技员,也聚集了全市众多柑橘业主和果农,俨然成了南充柑橘产业发展的强大“智库”。

“在柑橘生产的关键农事节点,我们还将采取点位示范、师傅带徒、线下线上专题培训等形式,进一步发挥人才联盟平台作用,为柑橘产业发展提供坚实的人才和技术支撑。”何震介绍说,所谓的“师傅带徒”,是去年在市委人才办号召下,他与6名徒弟签订了“师带徒”协议,通过科技下乡、现场观摩、专业培训、线上线下指导等方式,“手把手”教、“面对面”学、“点对点”解,让徒弟们尽快成长为能独当一面的行家里手。

抓好本土人才培育,赋能振兴持续动力。全面推进乡村人才振兴,南充特别注重本地致富能手、专业大户等农村实用人才的挖掘培养。一方面通过“师带徒”抓好传承,遴选出320名非遗传承人、致富带头人等类型的专家人才作为“发展导师”,每人“传帮带”2名以上“徒弟”,传授技艺技能、解惑答疑、共同破题、分享创业实践经验;另一方面通过“实践场”提升技能,联合农业产业园区、企业经营主体、重点中小学校、示范医疗机构等,打造川渝柑橘、尚好桑茶、市中心医院等开放性、沉浸式、专业化的高品质乡村人才实训基地120个,并整合各地各部门培训政策、项目和资源,采取专家轮流授课、学员“擂台比武”、实地调研观摩等方式开展培训,迄今已专项组织开展专业技能培训、岗位能力培训1800余人次。

农村是充满希望的田野,是干事创业的广阔舞台。今天的南充,各类人才正把乡村作为施展才华的“舞台”,将理念、技术、项目带到乡村,为乡村振兴激发创新活力;把乡村作为一展身手的“平台”,“汇智聚力”发展农业、服务农村、惠及农民,为“三农”高质量发展注入了澎湃动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