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四川统一战线 > 各地统战工作 > 南充 > 正文
【南充】营山:桑田铺就振兴路 资金滴灌结硕果
http://www.sctyzx.gov.cn/  (2025-07-16 18:01:54)  来源:四川统一战线

少数民族发展资金是安排用于改善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生产生活条件的专项资金,既有财政支农资金的共性要求,也有民族工作领域的特殊属性。营山县以少数民族发展资金为“金钥匙”,通过靶向施策、机制创新、效应叠加三种方式,精准突破当地蚕桑产业发展瓶颈,走出了一条“资金跟着项目走、项目跟着产业走、产业跟着振兴走”的特色发展之路,为全县乡村振兴高质量发展注入了强劲动力。

靶向施策:让“好钢”用在产业“刀刃”上

少数民族发展资金使用的关键在于“精准”,要立足全县资源禀赋,找准特色优势产业,确保少数民族发展资金用在关键环节、见到实际成效。一是深入调研。营山县民宗局联合县财政局、县农业农村局等部门,通过实地走访、召开座谈会等形式,深入了解县内产业发展现状、资源禀赋和各族群众需求。二是充分比对。在掌握营山各乡镇(街道)发展现状后,经过充分论证和对比分析,了解到蚕桑产业是营山传统产业,具有一定的基础和优势,但也面临着养蚕设施陈旧、技术水平不高、产业链条较短等问题。故决定将青山镇开源村蚕桑产业作为少数民族发展资金支持的重点产业,以提升养蚕设施为突破口,推动蚕桑产业提质增效。三是精准实施。营山县将83万元少数民族发展资金精准投入蚕桑基地建设标准化蚕房中,改造升级自动升降蚕架,配套通风、温控系统,以及补植补栽桑苗、安装灭虫灯等,助力青山镇开源村蚕桑基地设施脱胎换骨,焕发蓬勃生机。

机制创新:让“活水”滋润三方“共赢田”

资金投入是基础,机制创新是保障。为避免“一建了之”“重建轻管”,营山县探索出“专合社+村集体+农户”的三元联动机制,让少数民族发展资金成为连接三方利益的“纽带”。一是资金助力产业扎根。借助少数民族发展资金支持,实现基础设施升级改造,建成的标准化蚕房实现“四季养蚕”,年养蚕批次从3批增加到9批,蚕种投放量从120张跃升至500张,增幅高达316.7%,产值突破150万元,推动蚕桑产业可持续发展。二是资源激活集体效益。采用“资产确权+入股分红”的运作模式,将83万元专项资金形成的蚕桑产业相关资产确权给开源村集体,开源村集体把确权的资产入股蚕桑专业合作社,专合社以固定分红方式每年给村集体分红2.5万元。三是农户分享发展红利。产业的蓬勃发展惠及当地群众,项目带动周边各族群众务工总人次从2022年的1300余人次增至2024年的5000余人次,当地各族群众通过参与种桑养蚕、基地务工、合作分红、土地流转等多种方式,实现增收超过40余万元。

效应叠加:让“绿叶”长成振兴“聚宝盆”

少数民族发展资金的投入,如同埋在产业大地中的一颗种子生根发芽,用资金撬动项目建设,以项目带动产业升级,营山蚕桑产业实现了“三个转变”。一是生产条件从“粗放”向“标准”转变。助力基础设施的升级改造,建设标准化蚕房,有效解决了因气候环境原因导致养蚕的批次较少和质量不稳定的问题。同时,利用桑枝、蚕渣等废弃物发展循环经济,每年实现额外收入达20万元。二是经营模式从“自营”到“订单”转变。专合社创新蚕桑养殖模式,推行“订单养殖”,整合散户资源,采取“统一供种、统一技术、统一收购”的方式扩大生产规模。目前已培育发展养殖大户、种养能手15户,涵盖5个乡镇(街道),带动桑园种植面积扩大500亩。三是效益带动从“有限”到“多元”转变。少数民族发展资金精准投入该项目后,实现了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双丰收。特别是该村4户少数民族群众积极参与到产业园区务工,促进各族群众在产业发展中相互增进了感情、凝聚了共识。

少数民族发展资金虽“微”,但只要用得准、管得好、机制活,也能释放出“四两拨千斤”的强大能量。下一步,南充市将坚持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主线,持续提升少数民族发展资金管理水平,撬动整合各方资源,帮助市内村集体经济发展壮大,切实推动各族群众共同团结进步、共同繁荣发展,谱写民族团结进步的和谐新乐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