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东兴区民宗局认真贯彻落实中央、省委、市委关于民族宗教工作的决策部署,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主线,坚持我国宗教中国化方向,在工作中逐步形成了“极中极”工作法(即:“一、二、四、八、十六”工作法。“一”坚持一项原则:中国化方向和独立自主自办;“二”突出两个抓手:抓教育引导、抓规范管理;“四”实现四个目标:爱国爱教、遵纪守法、安全稳定、服务社会;“八”锤炼八种能力(四会四能):会讲理、会用情、会用法、会激励,能通理、能感恩、能守法、能成事;“十六”落实十六字工作要求:摸清底数、研判引导、规范管理、务求实效),开创了“四新”局面,实现东兴区民族宗教领域的民族团结和宗教和顺。
一、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实现“新作为”
一是加强城市少数民族管理服务工作。以“嵌入式”社区民族工作模式,在东兴街道和西林街道打造了2个“石榴籽同心联络站”,着力构建各民族共居、共学、共事、共乐的社区环境和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二是指导少数民族示范学校创建。指导顺河镇民族希望小学参与乡村振兴、生态文明、文化旅游、基层治理等事务,在推动民族团结进步上成效显著,与今年2月成功获批“四川省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学校”称号。三是推动少数民族聚居村发展。为顺河镇骑龙村争取少数民族事业发展资金100余万元,用于村级道路硬化、发展肉牛养殖、牛肉深加工等特色优势产业,推动回族聚居村的民生改善,巩固脱贫攻坚成果,全面推进乡村振兴。
二、锻造本领过硬的干部队伍展现“新担当”
一是强化宗教工作主体责任。压实各镇(街道)党(工)委、政府(办事处)在宗教工作的主体责任和党委书记第一责任人责任,落实属地主管、部门监管的责任,坚决遏制宗教领域安全事故。二是加强宗教干部队伍建设。健全宗教工作三级网络两级责任制,明确了17个镇(街道)分管民宗工作的负责人、经办人和村(社区)信息联络员台账,严格党员管理,严禁党员信教,不断夯实基层宗教工作基础。三是组织学习培训提升能力担当。组织民宗系统的干部参加各级各类学习培训,进一步提高基层民宗干部“导”的本领,锤炼“会讲理、会用情、会用法、会激励”的四会能力,做好“四种人”不断强化民宗管理者的能力与担当。
三、促进宗教场所规范化管理取得“新成效”
一是强化宗教教职人员力量。严格落实《宗教教职人员管理办法》,指导宗教团体健全完善教职人员管理制度和各类场所管理台账,开展教职人员全覆盖培训,锤炼“能通理、能感恩、能守法、能成事”四种能力,充实宗教团体组织力量,提高宗教教职人员总体素质。二是加强宗教活动场所的规范管理。深入实施“三分类三治理三提升”行动,引导宗教活动场所主动作为,推进场所规范管理。特别是针对15处“二类”宗教活动场所存在的具体问题,强化督导检查,切实推进宗教场所管理规范化。三是做好场所疫情防控督导。化身志愿者、守护者,深入辖区内各宗教场所与各镇(街道)、村(社区)共同抗疫,督促各场所严格把好“四关”(即:入口关、内部关、人员关、活动关)筑牢场所安全防线,并为防疫物资短缺的场所配齐物资,不断强化服务意识,寓管理于服务之中。
四、打造宗教中国化示范场所呈现“新风貌”
一是以活动引领宗教界与党同心。指导我区宗教界深入开展“爱党爱国爱社会主义”“爱国爱教爱家乡”主题教育活动,坚定宗教界人士和信教群众感党恩、听党话、跟党走的信心和决心。积极参与“学党史、悟思想、办实事、感党恩”公益慈善活动,捐赠物资共计20余万元。二是指导宗教界突出我国宗教中国化主题。规范讲经讲道活动,引导宗教界人士和信教群众尊重参与我国传统节日活动并逐步融入中华优秀传统习俗,增强中华文化认同感。三是宗教中国化示范场所打造。持续抓好“和谐寺观教堂”创建活动,推进宗教中国化示范场所建设,尤其突出高峰寺、西林寺、大佛寺的示范建设,引导其有质的提升。
(东兴区委统战部供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