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秋已经快一个月了,海拔2600米的盐边县格萨拉彝族乡大湾村,天气开始转凉,广袤的田野上,大片大片深黄的荞子、褐色的土豆,传递着丰收的气息。
8月30日上午9点过,太阳升起老高了,四周的气温却只有15℃左右,但勤劳的大湾村人已经甩开膀子干起来,到处都是采割荞子、捶打荞杆的农户。
54岁的苏阿卡已经忙了2个多小时了,收荞子的农活他干了将近40年了,这是彝家人最基本、最习惯的口粮,在这片高原红土地上忙活了一辈子的他,每一次收割都非常认真。
“是党和政府的脱贫攻坚让我们过上了好日子,只有珍惜和努力干,才会把日子越过越红火。”苏阿卡说道,2014年被纳入建档立卡贫困户之前,他家的人均收入仅1515元,是村里最贫困的人家之一,那时候儿子苏龙正在上高中,学费都是东拼西凑来的,这几年好政策让他真正感受到了幸福生活的滋味,家里建了新房、地里有了新产业,儿子大学毕业,去了乡政府工作,2019年,家里的人均收入达到12530元,站在新起点上的苏阿卡,准备在入秋之后把良种羊的养殖干起来。
2020年,是决战决胜脱贫攻坚的收官之年,作为盐边县首个彝家新寨的大湾村,在经历了疫情的影响期后,全村都站在了新的起跑线上,致富奔康的劲头高涨。
距离村部200米开外的硬化村道一旁,已建设3年的大湾村土豆交易中心里,48岁的沙彪忙得不亦乐乎,马上就进入土豆采收期了,村里200余户村民的1700亩土豆必须组织好销售,每天给客户打电话,和村组干部商量如何有序采收、装车,成了他的日常状态。
因为脑子灵活、人脉资源广,沙彪是村里出了名的能人,早在3年前,他就成立了以自己名字命名的马铃薯专业合作社,村里的集体经济投入10万元与他合作,每年有6000元的分红收益,而且村民家的土豆也统一收购,对外销售,逐步打出了品牌,经营出了规模。
党员沙建海也是村里的致富带头人,大湾村土地资源富集,适合中药材生长,这几年,村里的山重楼种植规模逐年扩大,他家的2亩山重楼去年收益5万元,村民经常来取经,因为他家的地里还有新种植的三七等药材。今年在村里的行政区划调整后,沙建海担任了村支部副书记,他感觉自己肩头的担子更重了。
8月30日下午,笔者走进大湾村母亲树聚居点里脱贫户杨阿合的小超市,惊讶地发现,除了货架上琳琅满目的各类日用货品,在超市空地一角,居然还摆放着几台崭新的小型旋耕机,“如今村里土地的利用空间越来越大,大家对机械农资的需求也不断增加。”杨阿合笑着向记者聊起自己的生意经。
去年,包括146户736人建档立卡贫困户在内的大湾村,脱贫成果巩固达到了一个高点,全村人均收入9632元。为了加快致富奔康的步伐,驻村工作队、村支两委结合县上、乡里的工作思路,明确今年后半篇文章的行动路径是:持续与格萨拉旅游投资开发公司进行土地出租合作,将每年5000元的租金作为村集体经济的发展投入,重点发展重楼等中药材,逐步形成具有区域特色和竞争优势的农特产品品牌;依托格萨拉旅游主景区、绿石林风景区自然地理优势,探索各村组“民宿+旅游”“农家乐+旅游”新模式,加快大湾村农文旅融合发展的乡村振兴步伐。
(攀枝花市委统战部供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