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走在盐边县温泉彝族乡,眼中所见,耳中所闻,令人惊喜:随处可见“正气、奉公、勤政、廉洁”等字样的“村规民约”悬挂墙上,村内红白喜事比阔气讲排场的少了,厚养薄葬、喜事新办、丧事简办的多了……如今,一股文明新风扑面而来。
乡村振兴离不开文明乡风的滋养,近年来,温泉彝族乡针对婚丧嫁娶大操大办、盲目攀比等现象,坚持“破”“立”结合,对于陈规陋习,封建迷信,做到“软”“硬”兼施,推出多项务实举措,打出了一套“立”“带”“融”移风易俗“组合拳”,让文明悄悄“走”进村民身边,让村民在潜移默化中获得精神滋养,让乡村持续焕发文明新气象。
“立”字当头,健全机制树“规矩”。“现在村里的风气文明多了,人情债轻了,家家户户都投入更多时间和精力在家庭、农活上,日子过得踏实又舒心。”道角村村民谈起村子内现在的文明新风满口称赞。然而,移风易俗确非一日之功,为了转变群众观念,温泉彝族乡经过多番探索,首先便在健全机制,强化队伍保障上下足了苦功夫。
成立移风易俗工作领导小组,将各村有威望的家族族长、知名人士、乡贤及返乡大学生等吸纳到队伍中,形成各行各业群众积极参与、齐抓共管的强大合力,截至目前,全乡移风易俗工作领导小组成员共63名,年龄横跨19岁至69岁,包含大学生、教师、医护人员等5类人群。
坚持“乡统筹监督、村执行负责、组重点突破”的工作原则,以“全面启动、重点突破,以易带难、以点带片,培育典型、全乡推进”为工作方法,积极完善红白喜事操办申报监督制度和村级监督巡查劝导机制,对全乡文明节俭操办婚丧喜庆统筹安排,把移风易俗分片包干纳入干部党员管理考核范围,在强化刚性制度约束上下功夫,为全乡移风易俗工作提供制度保障,着力营造厚养薄葬、崇俭戒奢、婚育新风的向上向善氛围。
“带”字引导,抓点带面做示范。移风易俗是一项系统工程、长期工程,不仅要“立”字当头,更要“带”字引导,不仅要靠强制性规范,还要坚持正面引导,以“柔性约束”让群众自觉转变思想观念。行走于道角村内,“村规民约”悬挂墙上,与乡村景观相融合、与地方文化相承接、与文明新风相呼应、与村民接受方式和欣赏习惯相契合。
近年来,温泉彝族乡通过张贴村规民约、发放倡议书、开展移风易俗宣传教育活动等多种方式,积极引导村民反对陈规陋习,提倡文明乡风,让村民在潜移默化中接受利己利人的文明生活方式,同时,党员干部、辖区乡贤、“五老”率先垂范,积极发挥先锋模范作用,带头推行婚事新办、丧事简办、余事不办、文明治丧、文明祭祀,以“一住(住上好房子)、二勤(勤洗漱、勤换衣)、 三禁(禁大操大办、禁相互攀比、禁封建迷信)、四不(不吸毒、不贩毒、不酗酒、不赌博)、五有(餐有桌、厨有柜、坐有凳、衣有架、睡有床)”为标准,引导辖区群众养成好习惯、好风气。截至目前,全乡254名党员已全部签订移风易俗承诺书。
“融”字落实,因地制宜促生根。“大道理讲一千遍,未必能参透领悟,但小故事只说一次,也能深入人心。咱们乡的传统文化、家规家训和乡贤能人事迹讲好了,才是能让村民的精神生活‘富’起来、家风家训‘立’起来、优秀传统文化‘活’起来的砝码。”温泉彝族乡始终以产业发展、好习惯好风气养成、移风易俗教育等作为授课内容,积极开展感恩课、乡党政班子成员和各村党支部书记讲党课等活动。组织村组开展“文明家庭”赛比选活动,形成全乡群众争先创优的良好态势。截至目前,全乡各村开展讲党课活动13次,开展彝汉双语讲感恩课、支部共建讲感恩奋进课等5次,评选“文明家庭”25 户。
文明便是乡村振兴的灵魂和方向,温泉彝族乡以“立”字树规矩,以“带”字强引导,以“融”字促落实,在乡内形成了知荣辱、讲正气、作贡献、促和谐的良好风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