盐边县渔门社区地处县域北部渔门镇中心,幅员面积5平方公里,常住人口7141人,少数民族人口1044人,占比达14.61%,有彝、傈僳、纳西、白、傣、回、苗、蒙古族等14个民族。近年来,渔门社区坚持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主线,持续开展一系列内容丰富、形式多样的民族团结示范创建活动,有力地促进了辖区各族群众交往交流交融。社区先后荣获市级“民族团结进步先进集体”“民族团结进步示范社区”等称号。
一是强党建引领,统筹谋划民族团结工作“一盘棋”。社区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主线,牢固树立“一盘棋”思想,把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创建纳入重点工作计划,成立了由社区党支部书记任组长的创建工作领导小组,并明确社区办公室主任专职负责日常工作,同时制定创建工作方案,确保与社区各项工作同安排、同落实。积极探索“党建+民族团结”模式,结合“主题党日”“三会一课”等活动,积极开展民族团结进步创建知识竞赛、知识测试等活动,同时用好社区64名党员力量,按照周调度、月总结工作方式,及时研究解决创建工作中遇到的困难和问题,形成了社区党组织主导、社会群众主动参与的新时代党的民族工作新格局。
二是强宣传引导,倾力打造民族团结文化交融“共同体”。社区通过定期组织两委干部会议及居民大会,深入解读《宗教事务条例》《关于加强社区民族工作的意见》等精神,加强对马克思主义民族观及党和国家的民族理论政策法规的学习,不断提高认识和处理民族问题的能力。积极整合渔门镇综合文化站,群众娱乐广场等公共文化服务资源,在春节、三八妇女节、端午节、中秋节等期间,扎实开展北区片区文艺汇演、“法治宣传促民族团结进步”等文化联谊活动,使各族群众加强交往交流交融,形成密不可分的共同体。充分利用辖区LED电子显示屏、社区微信群、小喇叭等平台,重点时段滚动播放宣传标语、推送民族团结进步创建知识,同时在西街片区打造具有民族特色的西街文化广场,有效扩大宣传民族团结覆盖面和群众知晓率。
三是强网格管理,优质服务架起民族团结“连心桥”。社区建立民族工作“网格管理”信息共享机制,完成各居民小组长(网格管理员)签订民族宗教工作责任书全覆盖,全面掌握辖区少数民族常住人员和流动人员的基本情况。聚焦服务精细化水平,围绕服务窗口、服务平台、服务热线、服务指南,加强窗口人员的业务能力培训提升,切实为各族群众办实事、做好事、解难事,积极提供就业指导、职业培训、子女入学、医疗卫生、社会救助、民族语言翻译等方面的服务,今年以来累计接待各族群众2000余人次,获得辖区各族群众一致好评。同时结合各类主题活动,充分发动群众共同参与社区治理、睦邻帮扶、环境整治、疫情防控、民族团结进步创建宣传等服务活动,使“三个离不开”“五个认同”成为各族干部群众思想共识。
四是强权益保障,用心维护民族团结和谐稳定“安乐窝”。社区两委以少数民族群众为重要工作对象,切实维护好青少年、外来流动人员、经商人员、老年人和贫困人员等少数民族群众合法权益。维护少数民族选举权,在少数民族人员中积极发展党员、推选党代表、人大代表和职工代表,社区支部现有少数民族党员3名;招聘15名少数民族员工进入社区清扫保洁队伍,切实为其纾难解困;积极营造和谐经商氛围,目前集镇少数民族个体经商户268户,占比达26.37%;加强社区老年人日间照料中心服务工作,每年接待休闲娱乐老年人5千余人次中以少数民族老年人为主。制定共驻共建联席会议制度,与辖区单位形成思想工作联做、社区治安联防、公益事业联办、计划生育联管、文明社区联建、党员教育联抓、贫困对象联帮的齐抓共管局面。发布少数民族婚丧喜庆事宜《居民公约》,有序推进移风易俗,今年以来累计取消乔迁、升学宴12场次,简办喜丧事4起。健全民族矛盾纠纷协调处置机制,用好18名遵法评理员和人民调解员,今年以来累计化解民族因素的矛盾纠纷16起,及时有效维护了民族团结和社会和谐安全稳定。
渔门社区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创建工作仅仅是渔门镇大力推动该项工作的一个缩影,下一步,渔门镇将坚持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主线,围绕“中华民族一家亲,同心共筑中国梦”总目标,对标示范引领,加强组织保障,强化多措并举,扎实开展好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创建工作,为我县成功创建为全国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县贡献渔门力量。